权力运行的秘密 魏忠贤为什么被一纸诏书拿下

天启七年(1627)八月 , 熹宗病死 , 临死前指定他的弟弟 , 十七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 , 在熹宗的张嫣皇后支持下 , 信王顺利登基 , 是为崇祯皇帝 。
崇祯皇帝以静制动 , 以不变应万变 。魏忠贤见崇祯对自己不冷不热 , 于是想投石问路 , 在9月25日自己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 , 请求停止建造魏忠贤生祠活动 , 崇祯提出以后不建了 , 在建的就继续吧 。随后 , 崇祯把他哥哥天启帝的奶妈客氏 , 也是魏忠贤的对食(名义的上夫妻)请出了皇宫 , 这一举动名正言顺 , 魏忠贤不好反对 。这两个回合 , 崇祯既稳住了魏忠贤 , 防止其狗急跳墙 , 铤而走险 , 又向朝廷内外表明了态度 , 新皇帝已经开始亲自处理朝政 , 不再放手给魏忠贤 。
朝廷中的政客嗅到了不同的味道 ,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所修上书弹劾魏忠贤党羽 , 兵部尚书崔呈秀等人的父母去世未丁忧 , 有悖于“以孝治天下” , 请求崇祯准许他们回家尽孝 。同时也批评吏部尚书周应秋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尽责 。按明朝惯例 , 官员受到弹劾 , 首先要主动停职 , 以便接受组织调查 , 于是崔呈秀等人陆续请求辞官 。
崇祯仍然冷处理 , 既对几位受到弹劾的魏党成员进行了慰留 , 又对杨所修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处理 。进一步向反对魏忠贤的同志们传递了可以弹劾魏党的信号 。
处于观望状态的官员们开始转变 。御史杨维垣猛烈攻击兵部尚书崔呈秀 。崇祯顺势而为 , 同意崔呈秀的辞职回乡守孝申请 。
这个信号明确地告诉大家皇帝已经不待见魏忠贤了 。10月22日 , 工部主事陆澄源直接弹劾魏忠贤 , 此后 , 弹劾魏忠贤的声音此起彼伏 , 魏忠贤压力越来越大 , 终于在1627年10月27日向皇帝提出了“引疾辞爵”的辞呈 。11月初 , 魏忠贤被免去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 , 发凤阳守祖陵 。这是一个试探 , 没有引起骚乱 。于是 , 崇祯皇帝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 。魏忠贤行至途中 , 接到密报 。当夜 , 他听到外边有人唱道:“随行的是寒月影 , 呛喝的是马声嘶 。似这般荒凉也 , 真个不如死” , 随即上吊自杀 。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 , 魏忠贤步步退缩 , 没有任何有力的反击 , 曾经权倾朝野的“九千岁” , 手下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 为什么毫无招架之功 , 仅仅3个月就败在年仅十七岁的皇帝手上?
【权力运行的秘密 魏忠贤为什么被一纸诏书拿下】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是掌权时间太短 , 没有建立起有力的支持者联盟 。天启皇帝在位时间仅7年 , 魏忠贤在前5年还在跟东林党斗的不可开交 , 等他地位稳固了 , 大肆分封党羽的时候已经是天启5年了 , 形式上虽然支持者遍天下 , 但他的核心党羽还没有完全控制局面 , 骤然越过很多同僚升到高位 , 多少同僚看着眼热 , 矛盾大量存在 。就像崔呈秀虽然是兵部尚书 , 但未必能够调动一兵一卒 。魏忠贤本人虽掌控厂卫 , 但为时尚短 , 他此前又除掉顾命太监王安 , 恐怕也得罪很多人 , 厂卫也未必死心塌地跟他走 。而且魏忠贤的党羽基础是不牢固的 , 投靠他的大臣们 , 大多是跟东林党不对付的失意者 , 与魏忠贤本人之前没有交集 , 也并没有盘根错节的复杂联系 , 在危机时刻 , 能否支持他有很大疑问 。
二是制度起了作用 。明代朝廷的权力机制主要是靠票拟和批红实施的 , 票拟归于内阁 , 批红归于皇帝或授权的太监 。魏忠贤在熹宗朝也只是在熹宗的充分信任和授权下 , 部分拿到了批红的权力 , 当熹宗干预时 , 魏忠贤也不敢公开违抗 , 像熹宗保护皇后和信王 , 并最终传位给信王等重大决策都是熹宗自己做出的 。崇祯即位后 , 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收回了批红权力 , 魏忠贤就成了摆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