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的高考移民 白居易冒籍考中进士
王维或开“高考移民”之先河 。籍贯本是蒲州人士的王维 , 爹娘让他小时候参加过音乐培训班 , 故弹得一手好琵琶 , 颇受皇帝女儿的青睐 , 几经周折 , 他便参加了京兆府的解试 , 蟾宫折桂 。
白居易紧随其后 , 这个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户籍陕西的毛头小伙 , 竟跑到安徽宣城参加“高考” , 一下子逮个进士第四名 , 喜欢得屁颠屁颠地跑了 。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考 , 与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 , 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 , 否则就是“冒籍” , 一经查出 , 绝不轻饶 。王维、白居易能在法律非常严谨的唐代异地“高考” , 肯定有其原因 , 有名正言顺的理由 , 不然不会一路绿灯 , 直达终点 。
宋代“高考”也很严格 , 要求考生必须在本籍报考 。《诗话总龟》这样说:“国家申严条约 , 不许寄籍 。”但同时又规定 , 如果在当地有田产 , 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 。庐州(今合肥)考生王济为了在开封府参加“高考” , 竟称在那里有18亩田地的哥哥王修己为爹 , 留下千古笑柄 。南宋章仲衡是处州考生 , 当年处州录取指标只有区区4人 , 而京城临安(今杭州)的指标却是100人 。为了能在临安参加“高考” , 章仲衡让父亲把自己过继给临安的一个亲戚 , 找个爹就找个“冒籍”的理由 , 结果考中进士后被同学告发 , 朝廷查清后予以取消 。这个倒霉蛋撞到枪口上了 , 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 , 还白叫人家几天爹 。
【盘点古代的高考移民 白居易冒籍考中进士】元代“高考”更让蒙古人受不了 , 由于“冒籍”太多 , 蒙古人、色目人很少考上 , 徐一夔在《始丰稿》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自余所见 , 科目之行所历五六年 , 吾邑仅得一人!”明朝“冒籍”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 钱仲实、张和等人改名“冒籍”参加顺天府“高考” , 不但功名被革去 , 还吃了官司 , 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 得不偿失 。
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 , 癸丑科会元、状元韩菼系长州人士 , “冒籍”嘉定参加“高考” , 拔取后又被革除 。乾隆年间 , 苏州城一家弟兄俩听说北京进士好考 , 让父亲在北京所辖的顺义县买一座破房子 , 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北京的“高考” , 弟兄俩双双考中 , 成了一对幸运儿 , 皆大欢喜 。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挖空心思去“冒籍”去“移民”呢?当然是差别甚大的“高考”录取率 。
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道:“京兆尹岁贡秀才 , 常与百郡相抗 。”欧阳修也曾给皇帝写信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 , 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 , 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 , 而所解至十余人 , 是十人取一人 。”录取率高的省份是十分之一 , 录取率低的省份是百分之一 , 怎能不让人去此趋彼 。
作为官府 , 为了防止考生“冒籍” , 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 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例如清朝曾规定 , 你只要在当地置有房产 , 并愿意与当地人一样“一体当差” , 就可以迁移户口 , 参加当地“高考” 。《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规定:“如祖父入籍二十年以上 , 坟、田、宅俱有的据 , 方许应试 。”后来在《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七中又规定 , 只有考生本人“入籍二十年以上 , 方准应试” 。可见防止“冒籍”的政策也是根据实际情况 , 不断修改完善的 。但制度再严 , 一千多年来 , 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 , 顶风作案 , 这都是因为利益使然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