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 究竟谁才是最大的输家?
诸葛亮“夷人治夷” , 对拉拢当地人心是有好处的 , 但震慑力却大打折扣 , 尤其是对于犯汉的外族虽然不是一场大战役 , 但毕竟派出了3万军人 , 血淋淋的战争 , 变成了“捉放游戏” , 没人计算这场“游戏”中 , 汉军死了多少人 , 但是七场厮杀 , 连野兽大象都上阵了 , 不可能是“兵不血刃”的虚拟战争 。
诸葛亮式的外战将“夷”惯坏
对外敌 , 抓了还要放 , 用本国战士生命打下的争议领土 , 占了还要退回去 , 此所谓“中原王道”——“中国式外战”主要特点 。
【诸葛亮七擒孟获 究竟谁才是最大的输家?】譬如在历史上得到普遍赞誉的“诸葛亮南征孟获” 。就是鲜明一例 。
《三国志》记载 , “七擒孟获”发生于公元225年 , 其真实性毋庸置疑 。关于这场战事 , 史学家多做出正面评价 , 甚至可以升华为儒家文化“仁者无敌” 。
诚然 , 诸葛亮南征的“闪光点”名载史册 。诸葛亮在南征时采取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战略 , 展现了“正统汉才”的魅力 。诸葛亮的“手段” , 吸取了先秦两汉以来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刑治”思想 , 治军偏重于法 , 理政则偏重于儒 , 但其核心思想仍为儒家思想 。
面对周边甚多否认少数民族地区 , 诸葛亮提出“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对策 , 体现了中原王道的宽仁 。这对于收服“南夷”的人心 , 无疑起到了正面作用 。彝族首领孟获最终对诸葛亮的“王道”感佩不已 , 那里不仅有“智勇” , 更有“仁义” 。
然而 , 后人在总结“诸葛亮式的外战”成功经验同时 , 往往忽略了硬币的另一面:“诸葛亮式的外战”既有长效的正面影响 , 也有一个长效“副作用” 。
这个“副作用”不是“鸡蛋里挑骨头” , 而是“疾在腠里” , 只是不经细观 , 不易察觉 。
诸葛亮南征 , 又称南中平定战 , 主要征战对象是南方彝族叛军 , 由于战争发生在先帝刘备夷陵大败、蜀军元气大伤之际 , 所以南征军力有限 , 总兵力大约在3万人 。
战役结束后 , 蜀军“不留兵 , 不运粮” , 孟获“因祸得福” , 被正式授予官府要职——御史中丞 , 诸葛亮不留兵 , 是想“净身出户”地走出南中 , 但是 , 他还是留下了“非物质遗产” , 这个遗产就是——“因夷而贵”、“因犯而养”的范例 。
诸葛亮“夷人治夷” , 对拉拢当地人心是有好处的 , 但震慑力却大打折扣 , 尤其是对于犯汉的外族虽然不是一场大战役 , 但毕竟派出了3万军人 , 血淋淋的战争 , 变成了“捉放游戏” , 没人计算这场“游戏”中 , 汉军死了多少人 , 但是七场厮杀 , 连野兽大象都上阵了 , 不可能是“兵不血刃”的虚拟战争 。蜀汉军人的生命如此无辜 , 自己队伍的人命如此不值钱 , 就为了陪孟获玩?夷人不该为此付出代价吗?“恩”有了 , “德”发扬光大了 , 但“威”何在?
至此 , “诸葛亮式外战”的两个副作用暴露明显:一是德有余 , 威不足 。二是夷敌优待 。它发出的是“犯境夷狄 , 反得优待”的信号 , 这种模式成为传统 , 就会长效作用 , 把“夷”惯坏 。
事实也确实如此 。“诸葛亮式外战”其实是自汉以来 , 受到儒家洗礼的中国军队 , 确立的对外征战的一个基调 , “怀柔远人”、“尚德抑武”之经 , 为对外征战的汉军牙齿装上了“牙套”、自律了“耀武扬威”的手脚 。
推崇“仁、义、礼”的儒教先师孔孟二人 , 得到终生的待遇是“敬而不用” , 而将他们大国对待小国的主张——“怀柔远人”“尚德抑武”施行 , 很可能得到与他们境遇相似结果——“敬而不畏” 。
可以想见 , 如果诸葛亮征讨的是北方“嗜血难驯”游牧部落 , 无论怎样感化 , 是很难“喂饱”对方的 。到头来得到的 , 极有可能是“东郭先生”的下场 。
推荐阅读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背后的战略误判
- 娶丑女当老婆是个天大秘密 诸葛亮原来如此奸诈
- 考古新发现 武则天和诸葛亮竟是亲戚关系
- 诸葛亮的八阵图是什么?
- 黄硕嫁给诸葛亮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 真实历史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的那么和谐吗
- 五千年悬案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真那么铁吗?
- 三国:如果庞统不死能力会不会超越诸葛亮?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不杀放走曹操的关羽?
- 街亭之战简介 街亭之战诸葛亮为何会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