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 辛弃疾为何在临死之际连喊三声“杀贼!”( 二 )
临死还在喊“杀贼”
但是,辛弃疾在南宋的大半生是坎坷失意的:一是他的北方“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使他受到了南宋朝廷与官僚阶层的无端猜忌与歧视;二是他南归之后,恰巧碰上了南宋长达40多年的抗金低潮期,整个社会不敢再对金国言战,使他无法有所作为 。
关于第一点,南宋统治阶层,上自皇帝,下至士大夫,是一个权力垄断的小圈子,排外主义情绪极强,他们把辛弃疾这种从北方投奔南方的爱国者蔑称为“归正人”或“归明人”,视为异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 。辛弃疾就是众多“归正人”里一个受猜忌、受歧视的典型人物 。他在备受打击排挤之后曾向宋孝宗上书,自述:“臣孤危一身久矣……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
关于第二点,是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南宋朝廷举行了一次北伐(此次辛弃疾未能参加),但战争以南宋失败而告终 。从此时起,举国上下,除了陆游、辛弃疾等之外,无人再敢言战 。
辛弃疾因为极有才干,被任命了各种官职,但也因其不断呼吁抗金,力主北伐,因而招人忌恨,被人罗织罪名,遭到罢官,有20多年的时间只好到江西上饶乡村去当农民 。无所作为之下,他只好靠填词来发政治牢骚 。他在南京担任参议官时,填写过一首《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休说鲈鱼堪鲙(音同“快”),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音同“问”)英雄泪 。
嘉泰四年(1204年),65岁的辛弃疾受到正在筹措北伐的宁宗皇帝和宰相韩侂(音同“托”)胄召见,然后被派到抗金前线的京口(今江苏镇江)担任知府,做北伐准备工作 。这是辛弃疾唯一一次参与南宋的北伐大业,所以他十分努力和投入 。但到镇江一段时间之后,前线的状况令他失望,“无谋浪战”的韩侂胄更让他担心,他写了下面一首《永遇乐》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才干了一年多,北伐的准备工作刚刚有点成效,又因韩侂胄集团所唆使的朝廷言官诬告其“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而被撤职 。辛弃疾由此更加明白:韩侂胄之流是不可与其成大事的,于是他在开禧元年(1205年)初秋,满含忠愤和担忧,离开了抗金前线镇江,黯然回到了江西铅山 。
开禧三年(1207年),北伐完全失败,辛弃疾也一病不起 。当年九月初十,这位壮志成空的大英雄、大文豪在其隐居的秋水堂与世长辞,终年68岁 。据地方志记载,他咽气之前,从病床上强撑起来,大声呼喊了3次:“杀贼!杀贼!杀——贼!”
推荐阅读
- 历史趣闻 揭古人因吃饭引发的大事件!
- 趣闻 欧洲认定肥胖也算是残障受法律保护
- 演义趣闻 楚汉之争中被遗忘的那群人
- 张祚的故事 张祚趣闻轶事有哪些前凉皇帝
- 冰糖葫芦产于南宋时期 宋光宗贵妃靠其治愈顽疾
- 北凉沮渠牧犍的故事 沮渠牧犍趣闻轶事有哪些
- 曹操真的是因砍伤千年树精被诅咒脑疾而死的吗
- 演义趣闻 唐朝末代皇帝跟崇祯皇帝谥号仅一字之差
- 三国趣闻 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用火箭
- 演义趣闻 五虎将背后的女人你都知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