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场怪现状 提拔是一种残酷的打击手段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就提拔他,因为官途是天堂;如果你痛恨一个人,也提拔他,因为官途是地狱 。
这两句话听起来很荒唐,但痛恨谁就提拔谁的事情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 。在清朝,提拔官员就曾是一种对其残酷打击的手段 。且看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他的《中国乡村生活》一书中记录的一个真实的事例:某军机大臣的儿子在山东乡下为非作歹,被人告到当地知县那里 。知县把这位恶少找来跟他讲道理,并且打了恶少的家奴 。恶少回去以后立即写信告诉了京中的父亲 。接着,知县得到调令,被提拔到四川某地任职 。“这个官员的调动几乎要跨越整个中国,沿途花费巨大,麻烦甚多 。他刚到任新职不久,又接到升迁云南的任命 。这又是一次耗时费神的艰苦行程 。可刚到任不久,又被通知升任关外某地的道台……”直到此时,这位知县才明白自己遭受了多么恶毒的报复 。他无法忍受行程中所染疾病的折磨与颇为可观的路途开销,无奈之下只好吞金自杀,永远避开了进一步的升迁和无休无止的磨难 。
刘继兴认为,在清朝提拔干部之所以成为一种打击手段,主要是因为当时农业社会的基础设施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尤其交通条件太差 。官员去异地上任,一走就是几个月,舟马劳顿,人吃马嚼,上任之时,往往还算阔绰的官员也免不了倾尽其所有,囊中比少女还要羞涩 。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册《中国年鉴》中记载,即使到了民国,交通状况依然没有多少改观 。该书中有一个“中央任用各官赴任程表” 。规定了官员任命和到任的期限,当时分为“有交通的地方”和“无交通的地方” 。以北京为中心,有交通的地方,“到顺天要十日,直隶十五日,奉天二十日,吉林二十五日,龙江三十日,山东二十日,山西二十日”;没有交通的地方,“到热河三十日,陕西四十日,甘肃七十日,四川六十日,广西六十日,贵州一百日,云南一百日”,“到广东是一百三十日,到新疆,期限为一百六十日” 。频繁调动和升迁对于官员们来说是件折磨人的事,可以想象路途上的艰难险阻,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
所以,我们没理由不感谢我们所处的当今盛世,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去哪都只是几个小时的事 。老百姓幸甚,天地间来去从容;官员更幸甚,被提拔后欢天喜地,绝无一点因赴任路途遥远而惨遭各种折磨的担忧!
胡雪岩是如何被对手整垮的?
胡雪岩,清徽州绩溪人,著名的红顶商人,有“商圣”之美誉 。他虽为商人,但其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经营银号、中药店、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并多次为官军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拥有的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 。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二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
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岩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计金额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 。当然,图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岩也无法脱俗,他利用借贷款实付利息与应付利息之间的差额,吃了“回扣” 。但总的来说,在当时西征大军欠缺粮饷,各方相互推诿的艰难时刻,胡雪岩能够挺身而出,不辞劳苦担负起筹借洋款的重任,协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还是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 。但是,为官府贷款在中间吃“利差”,这是朝廷万万不能允许的 。这着误棋,为胡雪岩日后垮台埋下了祸根 。
刘继兴认为,胡雪岩垮台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于其对手盛宣怀的致命一击 。
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居功至伟,是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之一,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他无不染指 。1896年,他在上海外滩还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
盛宣怀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人 。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 。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了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 。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大学——南洋公学,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
在清末官场派系林立的大背景下,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 。胡的后台是左宗棠,盛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与李有极深的矛盾,胡雪岩与盛宣怀也就不得不在前台为各自的主子去进行残酷的斗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