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游 沙僧才是西游记中隐藏最深的那位?

在西游记里 , 沙僧似乎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 保护唐僧取经 , 沙僧给人的印象似乎任劳任怨 , 脾气大大的好 。尤其是在电视剧西游记里 , 沙僧的出现就是忍辱负重 , 事实上 , 在原著里 , 沙僧的活计并不重 , 当时孙悟空分配沙僧的工作也就是牵马 , 置于挑担的工作那是猪八戒的事 。后来佛祖也说八戒挑担有功 , 至于沙僧确实对于挑担并没帮什么忙 。
八戒的担子可不轻:四片黄藤蔑 , 长短八条绳 。又要防阴雨 , 毡包三四层 。匾担还愁滑 , 两头钉上钉 。铜镶铁打九环杖 , 篾丝藤缠大斗篷 。虽然有时候八戒嘴有点碎 , 但心地其实很善良 。沙僧是个城府极深的人 ,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 , 沙僧很少露行藏 。孙悟空第二次被驱逐之后 , 唐僧遭到假猴子的戏弄 , 猪八戒要去理论 , 唐僧不让 , 就派沙僧前去 。此时沙僧一点不惧怕 , 面对猴王侃侃而谈 , 沙僧说:“上告师兄 , 前者实是师父性暴 , 错怪了师兄 , 把师兄咒了几遍 , 逐赶回家 。一则弟等未曾劝解 , 二来又为师父饥渴去寻水化斋 。不意师兄好意复来 , 又怪师父执法不留 , 遂把师父打倒 , 昏晕在地 , 将行李抢去 。后救转师父 , 特来拜兄 , 若不恨师父 , 还念昔日解脱之恩 , 同小弟将行李回见师父 , 共上西天 , 了此正果 。倘怨恨之深 , 不肯同去 , 千万把包袱赐弟 , 兄在深山 , 乐桑榆晚景 , 亦诚两全其美也 。”猴王不答应 , 沙僧继续苦口婆心:“师兄言之欠当 , 自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 。
我佛如来造下三藏真经 , 原着观音菩萨向东土寻取经人求经 , 要我们苦历千山 , 询求诸国 , 保护那取经人 。菩萨曾言:取经人乃如来门生 , 号曰金蝉长老 , 只因他不听佛祖谈经 , 贬下灵山 , 转生东土 , 教他果正西方 , 复修大道 。遇路上该有这般魔障 , 解脱我等三人 , 与他做护法 。兄若不得唐僧去 , 那个佛祖肯传经与你!却不是空劳一场神思也?”
沙僧是个有本事的人 , 面对着猴子这样以前的带头大哥 , 不仅不为所动 , 反而义愤填膺 , 要知道以前沙僧可是唯猴子马首是瞻 。一见猴子要自己取经 , 居然火冒三丈 , 甚至打死了假沙僧 。沙僧的本领不弱 , 不到关键时候你还真看不见 , 那假猴王就是孙悟空也难分出高低胜负 , 可是沙僧呢 , 居然能冲出重围:好沙僧 , 双手举降妖杖 , 把一个假沙僧劈头一下打死 , 原来这是一个猴精 。那行者恼了 , 轮金箍棒 , 帅众猴 , 把沙僧围了 。沙僧东冲西撞 , 打出路口 , 纵云雾逃生 。
沙僧这么有本领 , 为何如此低调?
其一 , 在领导身边待过 , 知道自己要谨言慎行 。当年自己就是因为失手打了琉璃盏 , 让领导心情不高兴 , 才做了下派干部 , 自己当然要洗心革面 , 重新做人 。沙僧知道 , 自己的一言一行玉皇大帝如来佛祖乃至唐长老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 因此哪里敢再多说一句话 , 做错一件事 。
其二 , 不喜欢虚头巴脑的名声 。和孙悟空张扬高调的性格相反 , 沙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不为别的 , 就在于自己在流放流沙河的这一段苦难经历之后 , 知道人世无常 。以前在领导身边多牛气 ,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 如今却与流沙河艰难度日 。心里自然希望有人解放自己 , 因此见到取经的队伍自然很高兴 , 又加上大师兄喜欢张扬 , 二师兄很懒惰 , 自然自己要在夹缝中其生存 。也难怪一个是自立为王的孙大圣 , 一个是昔日天河界的天蓬元帅 , 在他们中间沙僧怎敢托大 , 只有安安稳稳的做自己的小三 。
其三 , 沙僧会说话 , 当唐僧和悟空八戒言语不和的时候 , 老沙一直是和稀泥的高手 , 而且总是让唐僧很高兴 , 听起来很舒服 。话表三藏别了朱紫国王 , 整顿鞍马西进 。行彀多少山原 , 历尽无穷水道 , 不觉的秋去冬残 , 又值春光明媚 。师徒们正在路踏青玩景 , 忽见一座庵林 , 三藏滚鞍下马 , 站立大道之旁 。行者问道:“师父 , 这条路平坦无邪 , 因何不走?”八戒道:“师兄好不通情!师父在马上坐得困了 , 也让他下来关关风是 。”三藏道:“不是关风 , 我看那里是个人家 , 意欲自去化些斋吃 。”行者笑道:“你看师父说的是那里话 。你要吃斋 , 我自去化 , 俗语云:一日为师 , 终身为父 。岂有为弟子者高坐 , 教师父去化斋之理?”三藏道:“不是这等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