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传奇敦煌 孕育千年古文化

敦煌古城,作为历史上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已经传承了数千年,是我中华历史的瑰宝,为后人学习和了解古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敦煌古城为汉敦煌郡治,位于党河中下游绿洲腹地 。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设沙州卫,其城址一脉相沿,未曾他迁 。据西北师大敦煌所李并成研究员考证推测,可能是赵破奴从令居向西进军两千里,于汉元鼎六年(前11年),乃调集张掖、酒泉郡人力修筑敦煌城这一西陲要塞,并筑有敦煌绿洲外围的土河、塞城以及马圈口堰水利枢纽 。
敦煌古城现仅存南、北、西三面断续残垣 。东面已被水冲坍陷无余,在党河西岸河床上可找到部分基址 。据残垣遗迹推测,故城范围南北长1132米,东西宽718米 。就地取土,层层夯筑,夯层厚12厘米,垣基宽6-8米,残高4米许 。四角筑高大的角墩,今仍存高16米许,高出城墙一倍,下部夯筑,上部多土坯垒砌 。西墙正中残留门洞一座,当属西域无疑 。该城为汉代故城,经西凉、唐代两次加固维修 。城内西北一隅今被用作油库,其余均辟为农田,地表无遗物可觅 。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 。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 。
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 。
【中国历史传奇敦煌 孕育千年古文化】“仿宋沙洲城”、“敦煌电影城”,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由日方出资,参考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精心设计、建造而成 。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 。敦煌古城位于大漠戈壁上,融千年西域民俗于一体,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北宋时期的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点缀以不同地域的过街楼、佛庙、当铺、货栈、丝绸店、酒肆、饭馆、住宅等,作为拍摄用道具,互为背景,相辅相成 。除《敦煌》一片外,先后在这里拍摄过《封神演义》、《怒剑啸狂沙》、《新龙门客栈》、《敦煌夜谈》、《沙州王子》、《海市蜃楼》等二十多部中外影视剧目 。现已成为敦煌主要的游览参观点 。敦煌古城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 。距市中心25公里 。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 。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敦煌古称'三危' 。《都司志》载:'三危为沙州望山,俗名羿雨山,在县城东南三十公里 。三危耸峙,如危卵欲坠 。故云 。'
至今敦煌市城东南有三个巍峨奇特的山峰,就是古代的三危 。今仍称三危山 。在距今约4000年前相当与舜禹时的上古时期,敦煌地区就有人类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尚书》记载,舜'窜三苗于三危',成为敦煌历史上最早的居民 。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有属于玉门火烧沟文化类型的羌戎居住 。春秋时敦煌称瓜州,以地产美瓜而得名 。当时有月氏、乌孙游牧民族在此驻牧 。到了战国,月氏逐渐强大,吞并羌人,赶走乌孙,成为敦煌的新主人 。秦汉之际,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败击走月氏,敦煌为匈奴占据 。至西汉武帝时,经过反击匈奴的战争,迫使匈奴'远循',河西地区归入汉朝版图 。
自此,开始了中原王朝经营河西和西域的伟业,揭开了历史上敦煌开发的篇章 。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行,开通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敦煌郡 。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改敦煌郡为敦德郡,东汉时复名敦煌郡 。这一时期,敦煌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战略地位提高,中央主管西域事务的护西域副尉长驻敦煌,这里成为统辖西域的军政中心 。三国时仍置敦煌郡,属曹魏政权管辖 。西晋承袭不变 。东晋前凉时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巳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设沙州 。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李暠建西凉国,初都敦煌 。北魏初(公元439年)置敦煌镇,公元526年置瓜州,敦煌均为治所 。整个汉魏之际,虽多有战乱,但敦煌的经济和商业日渐繁荣,中原文化广为传播,佛教东渐兴盛,一度敦煌成为五凉文化的中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