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武则天 浅析武则天称帝的条件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能在等级森严、崇尚血统与武力的男权社会中指点江山近半个世纪,其中获得21年独掌天下的无上权利,并在延续前唐繁荣稳定的前提下,为开创盛唐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睿智与胆识必定有超出常人之处 。她能够称帝的条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本文试就武则天称帝的客观与主观条件进行分析 。
一、客观条件(也许只有唐朝这样的历史条件才能造就武则天)
1.社会背景
首先,唐朝经过贞观之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开明,民风开放,妇女地位也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朝无论从衣着还是思想来说是众多朝代中最为开放的,这就为武则天称帝打下了基础 。
还有就是唐朝的杂胡之习俗才容许女人走上前台 。李唐王朝有着浓厚的杂胡遗风 。在李唐集团里,李世民的妹妹,柴绍的妻子就是领兵打仗的骁勇善战的女将;长孙皇后在李唐集团起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后,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张皇后等也先后干政 。可见唐朝一代,女性干政是理所当然的事 。
2.宗教因素
唐初社会广为流传的弥勒信仰,使武则天改朝换代之举具有了某种神圣的“合法性”,进而取得男权社会对自己以女身“当王国土”,以及“威伏天下”行为的默许与认可 。
武则天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她出生于奉佛世家,及至年长入宫 。时运不济,她又被发落到感业寺,削发为尼,与佛经、木鱼朝夕相伴 。高宗驾崩之后,武则天想当女皇,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男尊女卑,女人当皇帝没有先例,缺乏舆论支持,也是天遂人愿,恰好佛教经典《大方等无想大云经》(又称《大云经》)中有女身成佛的教义,武则天灵机一动,叫来心腹密授机宜 。很快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带头组织了一个10人宣传小组,向武则天递呈《大云经·疏》,宣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可以替代李唐统治天下 。此事的传播使全国的善男信女都相信了武则天应该当皇帝,这是天意,天意难违啊 。于是,数万名群众聚集洛阳街头,游行示威,闹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把武则天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
3.机遇
再有,武则天遇到了才能平庸且体弱多病的唐高宗,给了她早早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从而在长期从政的经历中培养起武则天的威望 。实际上“天皇”、“天后”并称时已经承认了武则天等同于皇帝的政治地位 。可以说,武则天三十多年是脚踏实地地一步步走上权力顶峰的 。也许在唐朝臣子眼里,根本就没有大周朝,在他们眼里,武则天还是李家的媳妇,唐皇朝的皇太后,这实际上也是武则天成功的条件 。
二、主观条件
有一句话叫“时势造英雄”,这说的是客观环境的有利;还有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说的是主观内因的作用;哲学上讲,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根本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其成长与发展也不例外 。她之所以能够掌权称帝,除了当时客观环境相对有利的条件外,最重要的还是武则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因素 。
1.政治野心及支配和统治别人的性格
【历史上的武则天 浅析武则天称帝的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一种人的性格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 。武则天的性格就属于这一类型 。
第一次入宫的经历使她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支配天下、唯我独尊,才能够感到踏实 。所以,第二次入宫后,武则天积极把握每次机会,并努力创造机会让自己抓住权杖,以便能够支配和统治一切,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
她的这种性格表现在夫妻关系上,本应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但是武则天把握每一次掌权的机会渐渐从高宗手中窃取权利 。起初高宗只是在自己病时让武则天帮忙处理国事,本无心放权予她,可等到想要收回权力时却发现“后益用事,遂不能制” 。武则天还建立了强大的消息网,高宗的一举一动她都明了于心 。所以,高宗的废后计划也因“左右驰告”而“谋泄不果” 。
她的这种性格表现在母子和母女关系上,让她变得铁血、暴力,亲情、爱情也无法阻挡她强大的权力欲和控制欲 。儿女也成为她权欲支配下夺权的棋子和工具,必须唯她马首是瞻,否则逆她者亡 。
她的这种性格表现在君臣关系上更是如此,武则天曾对众大臣说明忤逆的后果,“‘……彼皆人豪,不利于朕,朕能戮之 。公等才有过彼,蚤为之 。不然,谨以事朕,无贻天下笑 。’群臣顿首,不敢仰视,曰:‘唯陛下命’” 。杀儿女尚且不足惜,又何况这些本该听命于君的大臣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