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个老司机,他教学员们的交规是这样的
世人皆知孔夫子桃李遍天下 , 门下有三千弟子 , 其中三好学生七十二人 。可是鲜有人知道孔夫子还是个老司机 , 那些三好生就是他培训出来的驾校教练 。
当时 , 孔夫子教授学生的主要课程是六艺 。所谓“六艺” , 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项科目 。按现代教育的分类分为“德、智、体”三大类 , 其中礼乐可以归为德;书数为智;射御为体 。孔夫子在提倡普及教育(有教无类)的同时 , 其教育理念与今天我们宣传的一样 , 德智体全面发展才是好学生 。
孔夫人为什么要教学生驾驶技术呢?从古至今的教育都有实用与功利的一面 , 这个无须讳言 。大家都知道孔夫子自幼尊古好礼 , 商代贵族弟子以习礼与习武为主 , 其中习武便是以射御为主 。夏、商、周三代的学校都是贵族学校 , 射御属于基础课程 , 孔夫子的民办学校 , 不管你是贵族弟子 , 还是农民工子弟 , 他都欢迎 。夫子教学生礼乐射御 , 与毛泽东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本质上并无区别 , 在当时礼崩乐坏、战乱频仍、诸侯兼并不已的年代 , 学习射御比学习礼乐更重要 , 学会射 , 可以先下手为强;学习御 , 打不过敌人时候可以驾了车逃之夭夭 。
孔圣人的教学 , 实用性第一 。毕竟活着才是硬道理 , 死的人只能供活着的人瞻仰 , 是无法颐指气使的 。
许多人说孔夫子满口的礼义道德 , 手无缚鸡之力(四体不勤、五从不分) , 这种认识太过片面 。其实 , 孔夫子才兼文武 , 是深藏身与名的扫地僧 。
周代有六乐 , 乐舞又分为文舞与武舞 , 其中《大武》是周人自创 , 是周人伐纣的情景再现 。表演者一脸义愤填膺状 , 手执干戈而舞 。其中有一个“夹振之而四伐”的动作 , 夹振是敲击乐器伴奏 , 一击、一刺为一伐 , 四伐是在伴奏乐中重复四次上述动作 。孔夫子在看了之后 , 大摇其头(尽美矣 , 未尽善也) , 好看是好看 , 但不中用啊 。
如果夫子懂得只是《小苹果》这类的街舞 , 怎么会留下这差评呢?
据《礼记·射义》记载 ,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 , 盖观者如堵墙 。”意思是说 , 孔子在一个园子里射箭 , 围观的人像墙壁一样密不透风 。如果不是他箭法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 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来围观?倘若他射技平庸 , 经常脱靶 , 估计人们早就逃的不知去向了 。即便是有人看 , 也得穿越盔甲 , 站在他身后吧 。
孔子箭法如神 , 为什么不教射箭却开办了驾校呢?
这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使然 。就和现代青年外语至少四级、有驾照、会开挖掘机、或者烹饪 , 三照无一照 , 根本无法就业的道理一样 。
春秋时 , 车舆不再只是贵族使用的交通工具 , 而是广泛运用于运输与狩猎当中 。孔夫子与时俱进 , 成立一个驾校太过正常 。那么 , 他所传授的交规和今天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孔夫子驾校毕业的学员 , 必须要熟练掌握五项驾驶技能: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午交衢、逐禽左 。
如果按字面的理解 , 那就是读死书的呆子 。对于这种榆林脑袋 , 子曾经曰过:朽木不可雕也!
所谓鸣和鸾 , 就是你打左转向灯时 , 就不要右拐弯 。学驾驶 , 第一重要的是方向感 。
逐水曲 , 就和现在驾校学习躲避井盖一样 , 学习如何闪躲是为了将来减少车祸的发生 , 锻炼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 。
过君表 , 是要学员注意交通规则 , 过马路要看红绿灯 , 斑马线上如果有行人 , 知道礼让 。
午交衢 , 学习的是在狭窄通道如何快速通过 , 如果做不好 , 会造成交通阻塞 , 时间久了会得路怒症 。
逐禽左 , 是告戒学员超车变道要走左车道 , 从右侧超车容易脑袋被挤 。
或者 , 有人会笑我曲解历史 , 对圣人大不敬 , 其实真正不懂儒家的是那些读书不思考 , 只知人云亦云的笨伯 。
推荐阅读
- 铁扇公主和太上老君都有芭蕉扇 有何区别呢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浑身是胆赵子龙 为何被老婆用绣花针扎死了
- 夏桀是个什么样的人?夏桀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
- 北齐文宣帝高洋有几个老婆 高洋的老婆是谁
- 金瓶梅中的大款花子虚为何只混成了老四
- 娶丑女当老婆是个天大秘密 诸葛亮原来如此奸诈
- 刘备是个好色之徒吗?刘备的甘夫人温润如玉
- 武则天“禁屠”趣事 如何能让老百姓不吃肉
- 狄青闯三关的爱情故事 狄青的老婆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