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来历 刘邦之孙炼不老仙丹误制出豆腐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 , 西汉皇族 , 淮南王 。汉高祖刘邦之孙 , 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
刘安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 , 由他所着的《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着作 。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 , 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 , 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着 。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 , 也是中国豆腐的创始人 。
【豆腐的来历 刘邦之孙炼不老仙丹误制出豆腐】如果在秦代能吃上豆腐干 , 绝对极品啊!但那是不可能的
在电视连续剧《楚汉传奇》第五集中 , 有个镜头掠过 , 很像是一盘豆腐干 。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 , 而这时候刘安的爷爷刘邦还在泗水做亭长呢 , 他爹刘长还没出世呢 , 哪儿来的豆腐干一说?
刘安发明豆腐 , 其实也是无意的 。公元前164年 , 刘安被封为淮南王 , 都邑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关) 。刘安好道 , 一直琢磨怎么就能长生不老 , 他不惜重金招纳数千方术之士 , 在今天的八公山上谈仙论道 , 着书炼丹 , 他们用山中的清泉水磨制豆汁 , 又用豆汁培育丹苗 , 不料仙丹没有炼成 , 倒是豆汁和石膏、盐起了化学反应 , 形成鲜嫩绵滑的东东 , 而这也正是豆腐的雏形 。有人大着胆子尝了一些 , 美味可口 。刘安听说后 , 与方士们又进一步反复试验 , 终于使豆乳凝固到一块 , 他们给这种东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菽乳 , 后来改称“豆腐” 。从此 , 豆腐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刘安也就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了 。
元代吴瑞在《日本用草》一书写道:“豆腐之法 , 始于汉淮王刘安” , 这个说法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 。另外 , 现代出土的汉墓遗址 , 墓中的画像石上有生产豆腐的场面 , 证明了这个观点也是站得住脚的 。
刘安发明豆腐后 , 八公山周围的村镇都开始做豆腐 , 不但自己吃还卖给慕名来的外地人 , 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之乡” 。豆腐红遍全国 , 走向世界 。说起这段历史 , 唐代大和尚鉴真不得不提 。天宝12年(公元754年) , 鉴真东渡日本 , 把制作豆腐的方法带到那里 。据说 , 现在日本有的豆腐包装袋上还有“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样 。到了宋代和明代 , 豆腐变得“雅”起来 , 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期间 , 亲自动手制作“东坡豆腐” 。陆游在自编《渭南文集》中有豆腐菜的烹调 。更有趣的是 , 清代大臣宋荦有一段康熙帝和豆腐的记载 。当时 , 康熙南巡苏州 , 赐给大臣的礼物按惯例应该是金玉奇玩什么的 , 谁知破例赐了一道豆腐家常菜 。
豆腐和老西儿的渊源很深 。在北方 , 以山西豆腐为代表 。豆 , 古时候称“尗” , 后又为“菽” , 原产晋地 , 算是豆腐的原材料 。豆腐好吃 , 但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朝代用人力磨实在是件苦差事 , 所以民间有“苦不苦 , 撑船打铁磨豆腐”的说法 。山西人能吃苦 , 更成为致富的门道之一 。乔家、曹家、王家等晋商的创业始祖乔贵发、曹三喜、王实都是靠磨豆腐起家 。其中 , 明末清初的曹三喜 , 在东北磨豆腐还磨出一个品牌 , 清宫历代帝王都喜欢吃 , 说得玄点儿 , 每顿饭看不见心里就不爽 。有一次 , 乾隆用膳没有豆腐 , 特意传旨“增加一只羊肉豆片汤” 。老佛爷慈禧对曹家豆腐也很上心 , 曾对赴京受赏的曹家后人曹培义提到 。曹培义急调豆腐进京 , 御厨用海参、鱿鱼、鸡丝、火腿、香菇等数十种原料烹饪 , 慈禧吃得非常高兴 , 便赐他“万担风高”黄绫一幅 。曹培义心中不是滋味 , 隐隐觉得在这位太后把持下的朝政早晚如纸糊一般破裂 。所以 , 他在家中每食豆腐 , 必以纸糊器具盛着 , 以提示自己警醒时局 。
这样看来 , 秦代绝对没有豆腐 , 更别说豆腐的衍生制品豆腐干了 , 希望《楚汉传奇》镜头里的东东不是豆腐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