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孟昭煜 《铁道游击队》中李正的原型

孟昭煜,字曦光,1918年出生在山东省滕县(今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一个农民家庭 。少时,聪明伶俐,7岁入本村私塾,学习刻苦,成绩优良 。1934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县羊庄高级小学 。此时,该校已有地下共产党员张开文、燕志俊、王右池等在秘密活动 。他们常在课堂、课外向学生讲授革命道理,揭露国民政府的腐败和地主老财的种种罪行 。孟昭煜受到进步思想的启蒙,开始了解社会,萌生了阶级的意识和进步的愿望 。于是,他主动地去接近那些开明的老师,以求得他们的教导 。
当时,孟昭煜有一位最要好的同学叫朱广泉 。虽非同班同届,但在追求真理、向往进步、勤思好学、博览群书等方面多有相通之处,于是便结为友好,情同手足,决心互相勉励,决心立志报国为民,干一番事业 。在党员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他们通过阅读学习《社会科学研究初步》、《社会科学概论》、《少年飘泊者》、《生活周刊》、《中流》、《新教育大纲》、《文学》等进步书刊,受到了教育和鼓舞,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后来,孟昭煜积极组织参与了两次反对学校中旧势力的斗争,充分表现出他的组织才能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
1936年夏,孟昭煜以各科全优的成绩毕业 。但是,由于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无力继续学业,只得回家参加劳动 。虽然人已离开了学校,但是,他立志追求真理,向往进步的思想,愈加坚定和强烈 。他千方百计地与朱广泉等加强联系,交流思想,议论时局,并借来在校同学进步书刊,夜以继日地潜心研读,受益颇丰 。为日后投身于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
1937年5月,经张开文、王右池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孟昭煜,成为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
不久,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孟昭煜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挺身而出,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 。此时,中共山东省委巡视员孙俊才(原名王见新)奉命来到了滕县,与滕县地下党员王右池等秘密联络、酝酿创办农民抗日训练班,发动滕县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
1938年1月中旬,农民抗日训练班在滕东善崮正式创立 。孟昭煜闻讯即报名参加,成为训练班第一期学员,并被任命为第一组组长 。受训期间,他深刻领会教员们讲授的抗日救国道理,认真学习军事知识,还积极带领小组学员进行学习讨论、完成各项军事训练任务 。为了训练班的安全,当时规定了夜晚值勤制度,由训练班领导人和教员轮流领导人担任值勤 。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 。孟昭煜看到教员们人手少,就主动提出学员中的党员参加站岗放哨,执行值勤任务的建议,受到了老师的欢迎和学员们的拥护 。
同年3月中旬,滕县沦陷 。党在农民抗日训练班的基础上,组织了抗日武装——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开展对敌斗争 。孟昭煜参加了义勇队,并被任命为班长 。从此,他走了抗日第一线,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立志报国的戎马生涯 。5月,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总队建立,滕县抗日武装被编为该总队第二大队 。9月,义勇总队改编为直辖第四团(后为第二旅第一九团),他被提升为第二营教导员 。后奉调去山东省委党校学习 。年底结业后返回原部队任政治处组织股长兼团机关党总支组织委员 。这期间,他参加了岗头山、叶家宅子等10余次战斗 。在每次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表现了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1939年春,日、伪、顽合流,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地封锁、“蚕食”,形势日益恶化,部队困难重重 。为了解决缺医少药问题,孟昭煜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化装成商人回到家乡羊庄一带,在其亲属和当地乡医的大力帮助下,很快搜集、采购到一批药品 。让母亲小心翼翼地把各种药片、粉剂、碘类等分装起来,用油纸包好,缝在棉衣里,机智地避开敌人岗哨的盘查,安全地带回了根据地 。
同年秋,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苏鲁支队,孟昭煜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长 。10月,孟昭煜奉命到运南地区筹集军粮、资金和枪支弹药 。他亲自带领精干人员出入于各村大户富门之中,通过说服教育等手段,使其纳粮,缴款、捐资、献枪,很快完成了任务 。有一次,他们筹措粮款来到杨峪村一交通员家,刚一进门,忽听街上有急促的脚步声,继而枪声四起 。孟昭煜十分警觉,遂拔出手枪和警卫员小朱一起飞身越墙,疾步到了村边隐蔽处,发现日伪军正在村南集结,两人同时举枪射击,一连击毙十几个敌兵后,便迅速潜入山沟,摆脱了敌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