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洗澡频繁吗?官员竟然还有洗澡的假期

大多数人总是认为古人没有现代这么便利的条件设施 , 所以很少洗澡 。但其实 , 古人对洗澡一直都持着重视的态度 。
古人把洗澡称为沐浴 , 从当时象形文字的图案来看 , 沐是一个人举着一个木盆 , 浴则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器皿里 。由此可见 , 沐在古代是洗头发的意思 , 浴则是洗身子之意 。在等级比较森严、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会 , 洗澡被赋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义:'苟日新 , 日日新 , 又日新 。'《汤盘铭文》里的这句便是对洗澡最简洁有力的诠释 。
西周时 , 官员沐浴之后才能去朝见天子 , 以示尊重与忠诚 。在汉代 , 政府还专门为洗澡设定假日 , 时隔五日一天 , 这天所有的官员都要回家沐浴 。正如《海录碎事 臣职官僚》所记载“汉律 , 五日一赐休沐 , 得以归休沐出谒 。”而到了唐代 , 洗澡日则由五日一天改为十日一天 , 称为'休浣'日 。
如果有客人来访 , 主人是要提供给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环境 , 以显出对客人的尊重 。《周礼·仪礼聘礼第八》中记载的'管人为客 , 三日具沐 , 五日具浴'便是这个意思 。
但对于古时候的穷苦人家 , 洗澡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因为热水不易获得 , 靠近水源的话 , 水倒是好解决 , 但是烧水用的火却是个难题...
【古人洗澡频繁吗?官员竟然还有洗澡的假期】古人烧火只有用柴 , 而柴需要花时间精力拾取 , 或花钱购买 , 对于很多穷苦人来说 , 日常生火做饭使用的柴已经是勉强维持了 , 根本没有余力余钱去获取烧洗澡水用的柴 , 所以洗澡的频率自然就降低了 。
至于洗冷水澡 , 由于古代的穷苦人因为营养不足体质本就差 , 所以即使是在夏天 , 洗冷水澡也很容易生病 。而古代的医疗水平的限制 , 也使得在没钱补充营养购买药品的情况下 , 一点小病也能要人的命 , 所以在古代 , 洗澡这事 , 也是因人而异 。
古人比我们想像中讲卫生多了 。早在先秦时期 , 古人便“三日一洗头 , 五日一沐浴” 。到了汉代 , 还出现了“休沐” , 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 , 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 。现在的公务员哪有这待遇?更有人因为喜欢洗澡而著书立说 , 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沐浴经》 。古人洗头更勤 , 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无患子”来洗头 。
远古的人们 , 只能到江河湖海洗澡 。在洗涤的过程中 , 他们发现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 , 再用清水洗去 , 比原来还干净 。于是泥土成为最早的清洁剂 , 当手沾油脂时 , 用泥土揉搓 , 再用水清洗 , 油污很容易去掉 。
古代人洗头发的有皂角或者猪苓 。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 , 猪苓里加了些香料 , 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 。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查了一下资料 , 发现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的多 , 秦汉时 , 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 。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 , 也被称为“休沐” 。《海录碎事臣职 官僚》记载“汉律 , 五日一赐休沐 , 得以归休沐出谒 。”
古人也用胰子 , 澡豆洗澡 。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 。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 , 用来涂脸和嘴 。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 。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 , 翠管银罂下九霄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 。洗头用淘米水 , 称这潘 。如《左传 哀公十四年》 , 中有“合疾而遗之潘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