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真的没有贪腐的皇帝吗?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过几百个皇帝 , 以与其所处时代相适应的标准来评价的话 , 有的是明君 , 有的是昏君 , 还有的是暴君 。
皇帝是数得过来的 , 大臣恐怕就数不过来了 。在历朝历代数不清的官员中 , 真正有名的、被人记住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名 , 分为美名和恶名 , 都可以成为被记住的理由 。这些人有的被称为忠臣 , 有的被称为奸臣 , 有的被叫作清官 , 有的被叫作贪官 。
很显然 , 形容皇帝和形容大臣的常用词是不同的 。这并不难解释 , “君君 , 臣臣” , 尊卑有序 , 虽然都是人 , 但差别是巨大的 。不同的位置适用不同的道德标准 , 相对应的形容词自然也就不同 , 例如 , 忠是对大臣的道德要求 , 而忠的对象就是皇帝 , 皇帝本人当然就不适用忠这个形容词了 。
与这一思路相近 , 本文提出“为什么没有贪腐的皇帝”这个问题 , 也是从词语适用的角度出发的 , 要问的其实是为什么作为形容词的“贪腐”不适用于皇帝: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贪官 , 却没有哪个皇帝被认为“贪腐”呢?
不存在“贪皇帝” , 绝不是说所有的皇帝都是好样的 , 昏君、暴君多了去了 , 但我们能想到的用在他们身上的形容词 , 无外乎荒淫无道、骄奢淫逸等 , 而不是贪腐、腐败、贪墨这些词 。
为什么在用词上有这一差别?“君君 , 臣臣”的框架就不足以解释了 , 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得从所有权的角度入手 。
贪腐的含义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权力非法谋取私利 。大臣是给皇帝打工的 , 应得的只是他的俸禄 , 在领工资之外多吃多占 , 都是拿了不该属于他的 , 构成贪腐行为 。
皇帝则不受这个逻辑约束 。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 , 全国的财物都可以说是属于皇帝的 , 就看他想不想拿 , 想什么时候拿 。皇家财政和国家财政一般来说是“分灶吃饭”的 , 皇室用度也要受一定的约束 , 但这种制度设计是出于一个良好的目的 , 即为了“体恤民生” , 图个天下太平 。如果皇帝本人不在乎这一套 , 他可以随意突破那个“软约束”(如直接从国库划拨 , 或者加税) , 用于自己的穷奢极欲 , 而这不过是相当于把自己的钱从左口袋挪到右口袋 。用自己的钱当然不是贪腐 , 大不了算是浪费 。
可见 , 皇帝是否“贪腐” , 跟其行为的本质没有关系 , 而是跟所有权相关 , 跟不同的所有制下适用的话语体系相关 。
【历史上为真的没有贪腐的皇帝吗?】由此 ,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 , 治理贪腐可以很简单 。不是有人打公有财产的主意搞腐败吗?直接把公有财产送给他就好了 。虽然行为的本质丝毫没有改变 , 但贪腐的定义不再适用了 , “贪腐”于是就消失了 。
这听起来像个笑话 。没错 , 这的确是个笑话 。可是现实中不停地有人在讲这样的笑话 , 而且讲得一本正经 , 硬生生地把一个荒谬的道理讲成了进步的方向 。
这最典型地体现在国企改革问题上 。一些对国企持批评态度的人士 , 拿出来的理由之一就是国企滋生腐败 , 国企之所以有腐败 , 是因为产权不清晰 。那么 , 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就是明晰产权 。
国企里的确有贪腐 , 当下反腐中落马的就有很多国企领导 , 比如蒋洁敏 。蒋洁敏在石油系统有丰富的任职经历 , 他的问题肯定与此有关 。这让我联想到前一段时间播出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一个人物 , 美国石油大亨哈里斯博士 , 哈里斯见到了访美的邓小平 , 受邀来中国考察 。哈里斯说 , 他岁数大了 , 坐不了民航飞机 , 得开私人飞机过来 , 希望邓小平给予方便 。
蒋洁敏贪了多少 , 目前还没有公布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一定没有西方那些石油大亨的家产多 。按照那些批评人士的逻辑 , 如果蒋洁敏或是其他什么人早点把中石油给MBO了 , 变成中国的石油大亨 , 那么无论他有多少钱 , 是买私人飞机还是买宇宙飞船 , 都是他自己的事了 , 不但不会因为贪腐落马 , 而且还要以其高尚生活方式被捧成时尚先生 , 接受小资们的膜拜 。批评家们还会以此作为中国转型更成功的例证 。
推荐阅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青面兽杨志到底有没有历史原型 杨志的性格特点
- 秦二世胡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秦二世胡亥
- 明朝疆域 历史排名前三鼎盛时无人敢碰领土
- 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 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 平阳公主与大将军卫青结合 真的是政治联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