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战牌”在中国古战场出现过吗 真顶用吗?

《说岳全传》中,岳云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少年英雄,他的出场,非常有意思:说,岳飞和金兀术各率大军相持于牛头山上,战事陷入僵局 。金兀术为速战速决,派军师哈迷嗤回国搬勇猛过人的金蝉子前来助战;又派部将薛里花豹冒牛皋之名前往岳家庄,企图诱捕岳飞家眷,逼使岳飞投降 。岳飞的儿子岳云一下子就识破了金兀术的奸计,和岳家庄众少年奋起抵抗,杀了薛里花豹 。得知牛头山军情紧急,岳云率岳家众少年奔赴牛头山,看到了父亲在营帐前挂出的免战牌,大感不忿,挥锤击碎了免战牌 。岳飞为了整肃军纪,下令将岳云斩首 。时值金蝉子又来叫阵,宋军连日来都败在金蝉子手下,无人敢应战 。这种情况下,岳云请求父亲让自己戴罪立功,提锤上马,和金蝉子大战三百回合,最后奋起神威,一锤将金蝉子打落马下,大获全胜,解了牛头山之危 。
这个情节充分地展示了少年英雄岳云的神勇盖世、天下无双
但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岳飞在营帐前挂出的免战牌是个什么玩意?这个牌牌是岳飞独创还是古已有之?抑或历史上从来没有、只出现在戏曲小说之中?
对于这个问题,得从中国古代战争规则说起 。
【“免战牌”在中国古战场出现过吗 真顶用吗?】三皇五帝的事多出自神话传说,不能当作历史 。从西周共和行政第一年算起,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有系统文字记述时代,中国算是进入了“信史时代” 。
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就应该从这儿算起 。
在西周初年,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制定了一套完备而严谨的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成为调整社会生活的根本规范 。
公元前722年,北方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周平王东迁,西周灭亡,进入东周 。这个时候,尽管诸侯坐大屡抗王命,但大家都是“兄弟之国”、“甥舅之国”,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共主”,周礼仍然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尊王有朝聘礼,外交有会盟礼、战争有军戎礼 。
国学泰斗钱穆先生说:“当时国与国间交涉往来,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一切礼文来维系 。”
这里,就说一说战争中的军戎礼 。
这个时期的战争参与者都是贵族,身份最低的也得是一个“士” 。所谓“战士”一词就因此而来 。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参战的,这些人只能参与战争的后勤保障工作 。所以说,这是贵族的战争,必须讲究贵族礼仪、贵族风范 。比如说,战争的开始,必须经过宣战环节 。您要打仗,可以,但必须先发布宣告,先礼后兵,禁止不宣而战,绝对鄙视偷袭一类行为 。宣战的程序是这样:先是向对方宣布绝交,然后派遣使节到交战方请战,交代清楚之所以要交战的理由,约定日期会战,共同选择一处比较平坦,比较宽阔的土地作为战场 。派使者到敌方请战,这对后世来说,不啻于送使者上屠宰场 。但在春秋时期,使者都是很安全的 。因为大家都恪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信条 。而且,使者代表的是国君,杀了使者等同于杀国君,势必会引起公愤,招致天下唾弃 。
如果请战通过,则战争就会开始;但请战没通过,那么战争就打不起来 。
由此,免战牌就在这个环节诞生了 。
当然,有人会奇怪:人家来请战,您有拒绝的可能吗?
有的 。那时候讲究的是“师出有名”,这战争不是说打就能打,其中明文记载的限制就有“不伐丧乱”、“不加丧,不因凶”、“禁灭同姓国家”等等,即不允许乘敌国国君去世或闹灾荒等重大变故之际发兵攻打,国君同姓的国家不能互相攻伐 。
另外,在战争中,无论哪一国的国君,都会得到敌我双方战士的尊敬 。
比如说,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军主将郤至在战斗中三次遭遇到了楚王,他二话不说,立刻跳下战车脱帽行礼 。看见对方行礼,楚王也不能没有表示,让大臣赐一张弓给郤至 。郤至当然不能接受,只是行了三个肃拜之礼,然后找楚将对决去了 。
这个时期的战争主要在于迫使对方屈服、或报仇雪恨、或争霸、或宣示国威 。形式类似于一种竞技,目的不是消灭对方,吞并其土地、夺取其财富 。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楚将子玉就这样对晋文公说:“让我和您的将士打斗游戏一番,您在车上慢慢欣赏就好了 。”(原文是“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 。”)直接把战争说成了尚礼的游戏 。在宋文公十六年,楚庄王围困宋国都城五个月,城中粮尽,宋国国相华元出城拜见楚军主将子反,说,你们不能再围困下去了,我们没有粮草了,认输了 。子反于是向楚王报告,夸张地说,城里面饿死了很多人,百姓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楚王听了,鼓掌说,行了行了,我们剩下的粮食也不多了,收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