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亘村伏击战的经过 129师“重叠设伏”歼灭日寇

“重叠设伏”,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战法 。三天之内,在同一地点连续两次成功伏击同一强敌,它的发明人是刘伯承元帅 。这种战法,兵法中无记载,它打破了“用兵不复”的原则 。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石家庄后,沿正太铁路西犯 。妄图一举攻取太原,掠夺山西的煤炭资源,瓦解国共两党的晋北抗日联盟 。国民党军队作战失利,仓皇溃退,八路军129师在师长刘伯承率领下,挥戈东进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官卫立煌上将(1955年从海外回归祖国),顿感惊诧和内疚 。在与刘伯承将军通话时,卫立煌说:国民党正规军装备好,熟悉阵地战术,尚不能阻遏日军侵晋,且竞相后退 。八路军兵微械弱,缺医少粮,施行的游击战能跟日军相匹敌乎?盼将军谨慎行事…… 。刘伯承凛然答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反击日寇侵略,甘捐血肉之躯!
经过缜密的侦察,八路军获悉日军劲旅第20师团的迂回部队,在向山西平定开进,前锋直指太原 。其辎重部队约千余人在测鱼镇驻屯,负责向前方供应弹药粮食 。刘伯承判断:日军为了切实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紧从井陉至平定的小路运兵运粮 。刘伯承判定日军将于10月26日经七亘村向平定运输军需品,即令部队利用七亘村、南峪之间的有利地形埋伏,计划在七亘村打一仗,钳制日军的迂回进攻,掩护娘子关友军 。
七亘村是一个理想的伏击战场,它是井(陉)平(定)小道的必经之地,从七亘村往东到石门,正好是10里峡谷,谷深数十米,底宽不足3米,地势十分险峻 。刘伯承经过实地侦查,选中了这个伏击阵地,随即命令八路军129师第772团第3营进至七亘村附近待机 。
果不出所料,26日拂晓,测鱼镇庞大的辎重部队,在步兵200余人掩护下向西开进,上午9时许,日军进入伏击区 。129师第772团第3营的战士们放过敌人的前卫部队,向它的本队突然发起火力袭击 。地形选得实在太便利了,陡坡顶上八路军的机枪、步枪“哗哗”地往日军的人堆里倾泻着子弹,手榴弹只消打开保险盖垂直往下扔 。日军顿时像炸了窝的马蜂似的乱碰乱撞,死的死,伤的伤,有不少被挤下了深沟 。在一阵短促猛烈的火力袭击后,战士们随着一片喊杀声,奋勇杀入敌群,跟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有几名日军被战士们逼到了断崖边,战士们边喊边示意他们缴枪投降 。日军竟毫不理睬,端着刺刀反扑上来 。战士们毫不留情地击毙了他们 。2个多小时后,枪声、喊杀声渐渐沉寂下来,日军除少数逃回测鱼镇外,其余全部被歼 。此战八路军共毙敌300多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和大量军用物资,八路军伤亡10余人 。
当天,刘伯承得到情报:正太路西段的日军正向东运动,娘子关右翼的日军也正继续向旧关抄袭 。他很清楚日军的意图是急于要打通正太路,从背后威胁太原 。据此,他判断前方需要弹药和粮食急如星火,日军必然尽快再向平定运输军需品 。七亘村仍然会是日军进军的必由之路,因为除此别无通道 。再从日军目前的作战特点来分析,他们屡胜之后骄横得很,通常会发一股牛劲,向预定的目标执拗地突进,毫不理会一些小的损失 。况且根据“用兵不复”的原则,他们万万想不到八路军会在同一地点重复设伏 。于是,刘伯承断然决定还在七亘村再给日军一个突然打击 。
于是,刘伯承便一面制造假象,佯装撤离远去,一面果断地在隔了一天后,于同一地点再次设伏 。
为了迷惑日军,当27日日军派兵到七亘村来收尸时,刘伯承让129师772团主力当着日军的面佯装撤退,造成七亘村无兵把守的假象 。实际上第772团第3营绕了一回又返了回来,集结在七亘村西改道庙公路南侧山地里 。
28日晨,敌人的辎重部队果然循原路过来了,前后有100余名骑兵和 300余名步兵掩护辎重西进 。他们毕竟吃过亏,一路上加强了搜索警戒,遇到有可疑处便发炮轰击 。到了七亘村附近,他们更加小心翼翼,朝村里村外进行了反复的炮击 。第772团第3营的指战员们隐蔽在灌木、草丛和石洞里,沉着镇定,不发一枪 。
11时许,日军进入了伏击地域 。129师第 772团第3营的机枪、步枪一齐响了起来,组成了严密的火网 。这次日军已有精神准备,一遇打击便就地组织抵抗 。第3营的战士们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英勇出击,将日军截成两段 。由于负责增援的第2营因雨天路滑,未能按时赶到,因此第3营没能将敌人全歼 。战至黄昏,敌人乘夜色朦胧,突围而出,一部向西逃往平定,大部向东退回测鱼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