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秋干什么 燃灯、熬夜 少女偷菜求姻缘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那时,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由此看来,古代人过中秋远比现代人要讲究得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过中秋常做的十件事 。
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
【古人中秋干什么 燃灯、熬夜 少女偷菜求姻缘】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
二、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 。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
三、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
四、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 。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 。这大概是沿袭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 。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 。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 。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 。”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 。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为祭兔时做的 。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 。宫女荣儿说:“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 。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 。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虔诚 。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变化 。
推荐阅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古人更偏爱平胸 揭秘古代丁香乳更受欢迎
- 揭中国古人身份证 竟带防伪标识
- 古人为什么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呢?守孝三年的来历
- 古人的帽子很重要 不戴帽子意味着自绝于社会
- 历史趣闻 揭古人因吃饭引发的大事件!
- 端午节庆 细数古人过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 古人如何秀自己身材 著名人物均有“异能”
- 古人也时尚 大唐女子是如何穿衣打扮的?
- 古代夫妻也懂浪漫 古人调情的几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