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出行为什么打伞 伞在宋代已成谈情说爱道具( 二 )


在伞没有普及的年代,古人挡风避雨使用什么物件?更多是蓑衣、斗笠(斗篷)一类雨具 。《诗经·小雅》中的《无羊》诗即称:“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人们外出放牧,防止下雨,是带着蓑衣和斗笠的 。
一直到唐宋时,蓑衣和斗笠仍是古人防风避雨的主要用品 。唐柳宗元《江雪》一诗中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写的就是柳宗元当年被贬到永州后,看到渔民穿蓑戴笠于下雪天在江边钓鱼的情景 。宋苏轼《渔父》诗中也称:“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从苏轼的诗中来看,做斗笠的材料不只是竹子,还有用蒲草编的,即所谓“蒻笠” 。
唐宋时期民间用伞逐渐放开,但只能使用纸伞 。制作纸伞成为民间一种新兴的手工业,伞的一个别称“高密侯”,就是因制伞发家而来 。
据宋陶穀《清异录》记载,南唐时,有个叫周则的人,以制造雨伞为业 。他早年贫贱,后来却大富大贵起来,南唐后主李煜戏问他怎么发达起来的,周则说,当年为了有口饭吃,每天制两把伞来卖,即所谓“臣急于米盐,日造二伞货之” 。当时正遇连月阴天,伞特别好卖,慢慢地日子就好过了 。李煜听罢说:“非我用卿而富贵,乃高密侯提携而起家也 。”意思是,原来不是我提拔你才富贵的,是伞让你发家的 。
民间制伞所用纸,可不是普通的纸,而是一种“油纸”,就是涂抹上防水油脂的厚纸,“油盖”、“油伞”等别称皆因使用油纸而来 。宋代陈师道在其《马上口占呈立之》诗中即提到这种伞:“转就邻家借油盖,始知公是最闲人 。”
宋代民间制伞水平已很高,到明代更形成一门独特的手艺 。明代纸伞多使用“小皮纸”,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纸皮”条曾专门提到了这种纸:“芙蓉等皮造者,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 。……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当时,民间最时尚的纸伞是一种用绿油纸制作的伞,亦称“青凉伞” 。这种伞曾是婚嫁风俗中的一道风景 。
在现代,伞是谈情说爱的极佳道具,在古代亦然 。北宋时,有身份的媒婆都会打青凉伞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条是这样说的:“把青凉伞儿,皆两人同行!”这是不是大有现代流行歌曲“我们俩一起拿着一把小雨伞”的意境?
伞到底是谁发明的?
上古时已出现伞东汉《通俗文》称“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
伞到底是谁发明的?迄今并无定论 。从过去制伞业所供奉祖师和行业神来分析,至少有下面三种说法 。
一说,伞是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 。当年,鲁班在外做工,云氏常给丈夫送饭 。她看到鲁班和工匠们冒雨干活,很辛苦,便想到应有个遮雨的用具 。受丈夫所搭屋顶的启发,她采摘回藤条,编成一个大斗笠,由此发明了伞,云氏也因此被尊为伞业祖师 。
这一传说见于《鲁班经》上的《鲁班仙师源流》,原文为:“其(鲁班)淑配云氏,又天授一段神巧,所制器物,固难枚举,第较之于师,殆有佳处,内外赞襄,用能享大名而垂不朽耳 。”从所记来看,鲁班妻子的发明很多,比鲁班还厉害,但称其发明是“天授”的,显然是无稽之谈 。
另一个版本,伞是鲁班的师娘发明的 。为了便于人们外出避雨,鲁班师徒曾每隔十里造一个“歇脚亭” 。鲁班师娘说,亭子可以歇脚,但人也不能不走啊 。于是她开始用竹子做骨架,扎成小亭子模样,制成了能走的“亭子”,遂出现了伞 。
另外,还有的称女娲发明了伞 。这或与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神话有直接关系,伞匠视下雨为“天漏”,造伞如同补天 。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女娲被奉为制伞行业神 。
实际上,伞在上古时已出现 。宋高承《事物纪原》引东汉服虔《通俗文》称:“张帛避雨,谓之繖盖 。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