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快进快进快进,我们终究坠入了「倍速世界」

功能|快进快进快进,我们终究坠入了「倍速世界」
文章图片

作者|祖杨
你的互联网生活被按下了倍速键:日常追剧、追综艺时 , 选择2倍速、3倍速播放几乎是必备选项;“5分钟读完《百年孤独》”、“10分钟看完《鱿鱼游戏》”等短内容成为了日常消遣;即便是被极致压缩后的短视频 , 也已经可以通过倍速功能再加快 。
这被称为一种技术赋权 , 用户通过倍速“掌控”消耗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更快地输入 , 更快地消费 , 也更快地遗忘 。
不止如此 , 媒介影响认知 , 在按下视频倍速键的同时生活的倍速键也悄然开启:忙碌求职、高频跳槽的快节奏生活 , 随处可见的“三个月带你从月薪三千到过万”的速成教程 , 以简便高效为卖点的各类生活服务 。 倍速键下 , 同辈压力、内卷、焦虑、KPI、ROI充斥着城市空气 。
效率越来越高、节奏越来越赶、时间越来越紧 。 倍速世界里 , 我们到底在急什么?
万物皆可倍速
一开始被按下倍速键的是网络剧集 。
大约五年前 , “倍速”这一舶来品在国内视频平台上线 。 彼时网络剧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数量丰富、类型多元 , 但同时注水剧情泛滥 , 观众想要获取更多的信息、过滤掉拖沓的剧情 , 初上线时的倍速功能键的确“解救”了大多数观众 。
但当观众对倍速逐渐成瘾 , 拖沓的剧情倍速 , 无聊的综艺倍速 , 即便是复杂烧脑、短小精悍的精品之作 , 也已经无法将节奏拉回正常 。
《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 , 27%的网民选择加速观看网络视频 , 近四成的00后群体选择倍速观看 。 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韩志杰也曾在去年年度发布会上也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 2021年腾讯视频的二倍速用户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100% 。
坚持原速观看完一部剧集、综艺 , 成了倍速世界里的一种另类挑战 。
功能|快进快进快进,我们终究坠入了「倍速世界」
文章图片

长视频平台倍速选项
异军突起的短视频内容 , 某种程度上就是长内容的“倍速形态” 。
比如在各大平台上盛行的“X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剧集/综艺”解说内容 , 二创作者通过提炼梳理 , 将原本的长内容以“十倍速”节奏精简呈现 。 观众当然是爱看的 , 通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洞悉烂片的不足之处、拆解神作的起承转合 , 有没有看过原作 , 都不影响他们掌握这块“社交货币” 。
但这也是值得“可惜”的 , 抛开商业版权问题不谈 , 泛滥的影视解说中被淹没的是内容的价值 。 长篇剧集与电影中 , 那些创作者精心设计的情节预埋、对音乐和台词的节奏打磨 , 在简化直接的“X分钟看完XXX”式叙事中消解殆尽;更遑论那些挣扎在亏损泥潭中的长视频平台方 , 高成本的制作成为短内容的养料 , 由此也不难理解去年优爱腾对“二创”侵权行为的多番打压 。
更多的15秒到1分钟不等的原生短视频内容 , 通过单列信息流永不枯竭的供给 , 将“快节奏”“碎片化”牢牢刻上了这个时代的消费心理 。 2018年短视频月总使用时长超越在线视频 , 2021年再超过即时通讯 , 内容消费形态变革的浪潮汹涌——越来越短、越来越碎 。
但这依旧还不够快 , 2021年10月 , 主流短视频平台开始支持倍速功能 。
短视频平台倍速选项
博客、微博、长视频、短视频、短视频倍速 , 从长到短、从快到更快 。 倍速的不只是视频内容 , 而是越来越缺乏耐心的消费心理 , 碎片化的媒介构建出一个全面加速的世界 。
动辄四十分钟一集的剧集太长了 , 在碎片化的消费趋势中微短剧爆发了 。 故事简短又高密度、疯狂反转 , 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强烈的情绪刺激与新鲜感 。
曾被冠以“快餐文学”之称的网络小说还是太长了 , 在网文平台“快穿”类小说早已霸占排行榜 。 作为穿越文学的一种 , “快穿”是故事主角通过不断穿越 , 在一本书中呈现出多个短小的故事 , 这样的叙事结构与讲究直接刺激的微短剧异曲同工 。
越快越上瘾 , 越短越上头 , 倍速功能一旦开启 , 就再也停不下来 。
平台、创作者、用户的“快循环”
无论对长视频还是短视频平台来说 , 提供倍速功能都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
五年前长视频上线倍速功能时 , 大量回忆杀、与主线无关的剧情、强行植入的广告导致用户对长视频的兴趣度降低 , 长视频上线的倍速功能一定程度上将“掌控”内容的权利让渡给用户 , 从而让用户留下来 。
五年后 , 短视频在疯长之后也已逼近天花板 , 《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 , 2020年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8.73亿 , 占总网民人数的90%左右 。 此时上线倍速功能 , 也称为短视频平台挖掘更多内容消费增量的必选项 。
功能|快进快进快进,我们终究坠入了「倍速世界」
文章图片

图源《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更快的播放速度 , 意味着更高的内容完播率 , 而这平台来说对应着的是一个更加活跃的内容生态 。
在短视频平台精妙的算法逻辑里 , 某一账号的内容完播率直接影响着其内容是否能被更多地推荐 。 因此 , 倍速键下更高的内容完播率 , 一方面让相同内容得以被推荐给更多的用户 , 另一方面让用户在同等的消费时长里观看更多的内容——这都将刺激创作者更多地进行内容补给 , 从而扩大内容生产与消费的量级 。
此外 , 更快的播放速度 , 还意味着更大的广告库存 。 视频平台有一个广告负载率(广告与内容的比例) , 如果倍速看视频 , 视频看得越来越多 , 刷到广告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 互联网怪盗团曾估计 , 抖音在2020年的广告负载率约为16-18% , 而Facebook的广告负载率为15%(就已被用户吐槽广告太多) 。
内容生态的活跃度上升 , 基于完播率达人商业价值的上涨 , 更多广告库存带来的变现能力增强 , 倍速播放中平台的整个商业化价值得到提升 。
平台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着上游创作端 。
此前因为剧情拖沓、注水严重 , 倍速功能的上线某种程度上倒逼创作者调整节奏 , 生产出更多精良、优质的内容;但当过度依赖用户习惯 , 就会出现内容编排生硬的问题 , 只是一味强调强节奏、强冲突 , 矫枉过正又常常忽视了内容本身的价值 。
比如某些现实向的题材 , 创作者在创作时便会融合当下的社会痛点 , 刻意夸大为戏剧冲突 , 来击中用户的痛点 , “为了痛而痛” 。 曾有剧集宣传透露 , 宣传团队在提前看片时也会特意圈画出每一集能引起讨论的点 , 然后着重放在社交平台或者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宣推——但在过去一两年中 , 短视频宣推内容与剧集/电影内容反差过大 , 而导致舆论翻车的案例并不少见 。
在短视频创作上 , 则有一个“黄金6秒”原则 , 即90%的用户对于一支短视频的平均停留时长在6秒左右 , 在倍速功能的助推下 , 这一停留时长或许又会被压缩 。 因此为了能够吸引用户注意力 , 更多的短视频创作者极力压缩节奏 , 投入于对用户的感官刺激 。
一位200万粉丝的短视频创作者李毛毛在接受GQ采访时说过 , 一个2秒的转身要剪到0.5秒 , 肩膀刚一扭转就切到下个镜头 。 一个2分钟的成品 , 会在后期时再剪掉30秒 , 变成一个不留气口、结尾戛然而止的短视频 。
此外 , 上文提到的影视解说类作品 , 虽然存在版权风险 , 但却是短视频创作者们最容易挣钱的方式、涨粉幅度最快的类别之一 。 红星资本局曾发表一篇影视解说博主的自白文章 , 其中提到 , 在保持一定更新频率的情况下 , 如果多个平台视频播放量超过1万次 , 视频作者的基本月收入可以保持在三万元以上 。
功能|快进快进快进,我们终究坠入了「倍速世界」
文章图片

平台与创作者的喂养下 , 用户在快节奏内容中养成惰性 , 缺乏耐心的消费习惯被洞察用户心理的平台所捕捉 , 平台又通过更碎片、更快速的消费场景来满足受众 。
创作者、平台、用户相互影响 , 陷入了一个越来越快的循环里 。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在这样的快循环下 , 信息越来越爆炸 , 时间焦虑、知识焦虑充斥着整个社会 , 共情、学习、思考、专注的能力会被抛弃吗?
曾在哈佛大学任教的Hartmut Rosa提出“社会加速”理论 , 在经过技术加速、社会变革加速之后 , 现在来到了生活节奏加速阶段 , 但生活节奏加速与前两个阶段又有吊诡之处——“技术加速”节省了时间 , 但现代人却都饱受时间不够的折磨 。
事实上 , 如今倍速、快节奏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的大趋势 , 再去过多赘述倍速的影响也很难再改变什么 。 但受众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倍速、在什么情况下拒绝倍速、如何清醒地使用倍速 , 这是可以主观选择的 。
原创内容转载开白可直接在文后留言
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
【功能|快进快进快进,我们终究坠入了「倍速世界」】周期饶过谁?台积电不会一直「赢」 兼职月入10万:红包封面的暴利生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