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癌症 , 致死率高 , 而随着发病率的不断提升 , 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癌症的防治知识 , 期待能有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 。 随着研究的拓展 , 科学家们不再局限于人类研究 , 而是把目光转移到了动物身上 。
为了探究导致癌症出现的重要原因 , 一个由多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 , 分析了191种不同的哺乳动物 , 收集了超过11万只成年个体的相关信息 , 记录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死亡原因 , 最终揭秘了真正影响患癌几率的因素 。 此次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癌症》上 。
?一、食肉动物更容易患癌
在调查研究中 , 科学家们分析了每种动物的癌症死亡风险 , 发现哺乳动物的死亡风险范围为0%~57% , 其中有41种哺乳动物的癌症死亡风险超过了10% 。
而不同食性的哺乳动物 , 癌症风险也不一样 。 相比之下 , 食肉动物更容易受到癌症的影响 , 尤其是处于食物链上层的动物 , 如云豹、红狼、南非狐等 , 死于癌症的样本数据超过25% 。
其中 , 癌症死亡风险最高的是一种小型食肉动物-鬃尾袋鼬 , 在28例死亡记录中 , 有16例的死亡原因是癌症 。 鬃尾袋鼬易患口腔鳞状细胞癌 , 且只要一中招 , 迎接它们的基本就是死亡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 研究人员并没有把鬃尾袋鼬单独拿出来与其他目的哺乳动物比较 , 只是对袋鼬目中这一个物种进行观察 。
而“吃素”的偶蹄目动物似乎有着很强的抗癌能力 。 研究人员调查了近200头印度羚 , 发现它们个个与癌绝缘 。
?左图191种哺乳动物的癌症死亡风险 , 右图为其中7目中哺乳动物的癌症死亡风险统计(图源论文)
对此 , 研究人员分析 , 食肉动物之所以更易患癌 , 或与它们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结构有关 。 这种饮食模式容易导致动物肠道内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偏低 , 使有害菌进一步繁殖 , 诱发炎症和癌症 。
二、饮食结构是诱发癌症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动物身上 , 饮食结构对其健康、寿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 同样 , 在其它研究中 , 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结构也被认为是癌症的高危诱发因素 。
一项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的小鼠试验发现 , 长期保持高脂肪、低纤维饮食 , 可破坏肠道微生物组、肠道干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 致使癌细胞容易逃过免疫细胞的“天眼” , 躲避追杀 , 在“不为人知”的地方静待时机繁殖生长为癌症 。
此外 , 长期高脂肪饮食还可干扰人们的肠道菌群、粪便代谢物及血浆炎症因子 , 提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
因此 , 想要预防癌症 , 首先得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 尽量做到膳食均衡 , 避免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模式 。 而研究人员认为 , 通过饮食、药物或改变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 , 或有望增强癌症免疫疗法 。
?三、病毒是癌症的“幕后推手”
除了饮食结构的影响 , 研究人员认为食肉目之所以更易患癌 , 与病毒、致病菌和一些寄生虫等的传播也有紧密联系 。 因为食肉目喜爱吃生肉 , 为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 且由于它们多处于食物链上层 , 一些致癌化合物通过食物链更容易累积到它们的身体中 , 对健康造成危害 。
那么 , 人类癌症是否也与病毒传播有关?答案是肯定的 。 不过 , 病毒并不会直接诱发癌症 , 因为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 , 没有酶系统 , 只有在进入宿主细胞后 , 它才可以复制、转录 , 通过不同机制诱发癌症 。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 , 所有癌症中有15%以上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传染性病原体 。 里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11种不同的病原体(病毒 , 细菌和线虫)归为致癌物质 , 并估计十分之一的癌症与病毒有关 。
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 , 可在人体内可以通过不同机制诱发癌症 , 也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基因 , 使其增生 , 诱发癌变;或当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时 , 病毒也可诱发细胞恶性变 , 导致癌症的发生 。
推荐阅读
- 它们的智商已经高到人类无法理解,即使还没有爬到食物链顶端!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