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有多惨烈 胡宗南叹“黄埔部队已打完”( 二 )


第一师李铁军部 , 第一旅旅长刘超寰与第一团团长王应尊负伤 , 第二团团长杨杰与第四团团长李友梅牺牲 , 营长以下军官和士兵伤亡达80% 。第七十八师李文部伤亡基本上与第一师差不多 。营长中除留下一个严映皋 , 其余全部阵亡 。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处作战科中校科长刘劲持回忆胡宗南军在这期间作战情况时 , 说:“胡宗南部接防后 , 士气旺盛 , 作战顽强 , 对敌人寸土必争 , 每屋苦战 , 打了一个星期 , 始终守住阵地 , 因此伤亡惨重 。胡宗南一声不叫 。顾祝同知道了 , 在电话中说今晚派某部来换防 , 胡才说再不换防 , 明天我也要拿枪上火线顶缺了 。”
为了减轻日本海军炮火的威胁 , 胡宗南根据蒋介石转移阵地、逐次抵抗的作战方针 , 于9月中旬初从杨行一线向南撤至刘行、顾家宅和罗店一线 , 继续防御作战 。日军于9月11日占领杨行后 , 立即沿金(山)刘(行)公路向胡军阵地猛扑过来 。战斗更趋激烈 。这一带因多系棉田旱地 , 少水田 , 道路网又良好 , 桥梁坚固 , 有利于日军炮兵与坦克行动 , 加上靠近江海 , 日军补给容易 , 附近的江湾跑马场被日军改作临时飞机场 , 因而日军以这里为主攻方向 。胡宗南指挥第一军及新增援上来的湖南部队第八师陶峙岳部 , 协同左翼的第十八军罗卓英部 , 奋勇抗击日军 。胡宗南在多日指挥作战中 , 总结出日军的活动规律与我军的防守经验 , 对部下指示说:“现在对日作战 , 敌人火力占优势 , 我们不能单凭勇气 , 必须在白天少活动 , 利用夜间修补 , 加强工事 , 才能减少损伤 , 持久与敌周旋 。”
胡宗南军在刘行一线激战二十余日 , 于1937年9月底奉命撤到昆山附近进行整补 , 将后方开来的新参战部队成团成营地编入第一军两个师的序列之中;对伤亡的旅、团长与营连军官进行调补 。在这期间 , 胡宗南接到蒋介石电令 , 第一军扩编为第十七军团 , 胡宗南升任第十七军团长 , 所辖部队除第一军两个师外 , 增加湖南部队陶峙岳的第八师 , 共三个师 。
1937年10月1日 , 刘行一线的中国军队奉命撤至蕴藻浜、陈行、大场一线 。日军立即集中主力“向蕴藻浜进犯 , 企图占领大场 , 以威胁我九集团军之侧背 , 而达其占领上海之目的 。”因战斗酷烈 , 中国守军第八师官兵几乎伤亡殆尽 , 10月6日防线被日军突破 。正在昆山附近整补的第一军奉命紧急开往前线支援 。这次战斗较前更加激烈 。几天下来 , 全军官兵伤亡达80%以上 。胡宗南在这次战斗中吸取以前教训 , 要各部注意保护重要指挥官安全 , 因而伤亡较少 , 但仍阵亡团长二人 。营、连长以下干部则所剩无几 , 士兵伤亡更为惨重 。胡部第八师师长陶峙岳回忆这次蕴藻浜之战说:我们必须与阵地共存亡 。无论官兵 , 思想上只有国家民族 , 个人安危均已置之度外 。因此 ,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 我们在蕴藻浜与敌人周旋了21个日日夜夜 , 阵地安如磐石 。部队每天处在战火硝烟之中 , 休息和进餐只有在战斗的间隙里进行 。战斗之频繁激烈为前所未见 。我们由于缺乏空军和重武器 , 除偶然夜袭外 , 主要是防御 , 以免消耗实力 。后来有人问我 , 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下 , 怎么能坚守21个日夜的?我说 , 就是两个字“死守” 。
第一军因伤亡惨重 , 又被调至后方黄渡进行第二次整补 。1937年10月25日因大场失守 , 中国军队被迫后撤到苏州河南岸防御 。胡宗南部被令守御北新泾一带河防阵地 。官兵们沿河岸挖掘战壕 , 构筑工事 , 阻止日军渡河 。胡部第一师第四团一营少校营长贾亦斌两次负伤不下火线 。他回忆说:“当日军乘汽艇、木船开始渡河 , 起初我们也不射击 , 当他们渡到河中间 , 我们的机枪、步枪一齐开火 , 把日军打得人仰马翻 。由于双方短兵相接 , 日军的飞机无法轰炸 , 大炮不能射击 , 其优势无法发挥 , 几次渡河都是这样被我们打退的 。”这次作战已没有前几次激烈 , 伤亡也不太严重 , 一直坚持到11月初 , 日军一度从第一军两翼友军阵地突破 , 越过苏州河 , 胡宗南分兵前去堵截 , 打退敌军 。日军在这时并不急于向前推进 , 原因是他们正等待援军从杭州湾北岸登陆后 , 前后夹击中国军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