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会议回忆游击战 扮老乡用扁担砸出鬼子脑浆
(讲述人:老八路陈学文)
滂沱大雨过后 , 小院里的柚子树底下仍在滴滴答答落着雨点 。陈学文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 , 抿了口茶 , 笑着说:“我今年已经89岁喽 , 我从小是个苦孩子 , 没读过书 , 卢沟桥事变后 , 就和父亲一起当兵去了 。”
陈学文生于1926年9月 , 抗战后期在冀中军区第九分区24团通信连任班长 , 参加了南下讨逆、平汉战役、五一反扫荡、大同战役和平津战役等战斗 。老人一生戎马 , 八年抗战打完 , 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 , 期间多次负伤 。现在虽然身体带病 , 但是精神很好 , 说话铿锵有力 , 军人气魄十足 。他说 , 从军多年 , 让他最感慨的是1942至1944年这一段经历 。
1942年 , 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 鬼子开始在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 , 烧杀抢夺 , 无恶不作 。大平原待不住了 , 部队都钻地道了 , 以前作为号兵的他也不吹号了 , 当上班长带头挖地道 。
老人说到这里 , 问我们 , 看过电影《地道战》没?见我们点头 , 他哈哈一笑:“电影上的那地道 , 漂亮 , 威风 , 可现实的地道没那么好啊!”
陈学文说 , 起初 , 为了在鬼子的大扫荡下能够保护好伤员 , 老百姓把他们藏在储存白菜山药的地窖里 , 后来大家直接把地道挖通 , 以便进行转移 , 从邻家 , 到整个村 , 最后大家把邻近的村子也用地道相连 , 开始进行反击 , 就成了后来有名的地道战 。“我那时候是名战士 , 还挖过地道呢!”陈学文说 。
陈学文告诉我们 , 当时的地道并不像电影里讲的那么安全 , 通道也只能够一个人爬过 , 很艰苦 , 而且很害怕——害怕出去打不到敌人;害怕地址暴露 , 一死就是十几号人;害怕自己死的不值得 , 没有杀鬼子赚回来 。
陈学文说:“1942年至1944年 , 是冀中平原战斗最艰苦的三年 , 敌人在公路上、岗楼上的据点像蜘蛛网一样 , 遍布各个角落 , 5万多鬼子进行大扫荡 , 拉网式搜查 。我们的冀中根据地 , 在敌人眼皮底下过日子 , 只有利用地道藏起来、躲起来 , 吃喝拉撒全在地道里 , 白天在地道里呆着 , 晚上再出来打游击 。”看到我们好奇的目光 , 陈老补充道:“白天不能打仗 , 否则 , 一旦目标暴露 , 敌人便会采取报复行动 , 烧房子、杀人、强奸妇女 , 破坏我们的根据地 。”采访人员看到 , 陈老在讲述日军这些暴行时 , 脸上青筋鼓胀 , 眼睛里充满着仇恨的目光 。
此时陈老停顿了一下 , 饮了一口茶缓解了愤怒情绪后 , 突然哈哈一笑 , 随后说:“敌人虽然据点多 , 武器也很精良 , 但是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法 , 不断与敌人斗争 。”
“第一种战法叫‘掏窝子’ 。”说完 , 陈老用右手在空中一抓 , 那只刚劲有力的手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当年他们是如何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 。
“有一次 , 我接到上级的处决命令后 , 立即带上两名战士 , 利用晚上时间蹲守在汉奸的家门口 , 等到汉奸从外面喝得醉醺醺地回家时 , 还没等他落脚 , 我们一脚把门踹开 , 然后枪一拎 , 将汉奸按倒在地 , 五花大绑后架到村外 , 叭、叭 , 几发子弹将他击毙在荒地里 , 尔后 , 立即向上级报告 。这就是所谓的‘掏窝子’ 。”
“另一种战法我们称之为‘门帘战术’ 。”陈老说:“这种战法用得相对较少些 , 有时 , 我们的行踪被坏人告密后 , 敌人把我们包围起来 , 出又出不去 , 钻地道也来不及 , 怎么办?有一次 , 我带着班上的十几个战士 , 挤在一间房屋里 。当日本鬼子挑门帘进来的那一刻 , 我和战士们立即冲了上去 , 几把刺刀齐刷刷同时捅向鬼子 , 打扫完地上的血迹后 , 将毙命的鬼子塞进土坑底下 。这时 , 还不能着急冲出去 , 因为我们是藏在村庄里 , 如果让敌人发现了 , 村庄马上就保不住了 , 只能偷偷地打 , 不能暴露 , 等敌人撤离后 , 我们再秘密转移 。”
推荐阅读
- 太监回忆末代皇后婉容私密事 经常裸体自我欣赏
- 新四军老兵忆抗战 一包辣椒“炸弹”呛翻鬼子
- 92岁老兵曾给粟裕当警卫员 见证“高邮受降”
- 清末轶事:各省选举国会议员 湖南名妓竟获提名
- 老红军回忆长征 强渡嘉陵江 只有他1人生还
- 揭秘“司岗里” 佤族对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 日军回忆八路军游击战 华北处处都有“李向阳”
- 战史回忆 冈村宁次回忆录中评价八路军勇敢团结
- 西汉时期的盐铁会议是怎么回事?
- 抗战老兵生死亲历 子弹穿腿而过只能靠刮肉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