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中英外交礼节纠纷 该不该三跪九叩

与今天一样 , 中英之间第一次外交接触也始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1793年 , 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急于向中国倾销商品的英国政府 , 派出马戛尔尼勋爵领衔的使团访问中国 。深谙外交之道的马戛尔尼的真实目的是开拓中国市场 , 但他没明说 , 而是玩了个小花招——号称是代表英王前去给.
乾隆皇帝祝寿 。十分好面子的乾隆一听自然龙颜大悦 。地方官员也不敢怠慢 , 热情迎请了英国使团 。马戛尔尼一路好吃好喝 , 于当年9月到达承德避暑山庄 , 准备觐见在那里狩猎的乾隆 。
故事到这里本来挺好 , 然而就在觐见即将进行的时刻 , 双方却因为觐见礼节而起了纠纷 。按照清廷礼制 ,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须三拜九叩 。然而在英国人眼里 , 双膝下跪是面对上帝时才有的礼节 , 磕头更是闻所未闻 。中英之间关于礼仪的拉锯战就此展开:起初 , 乾隆以为英国人是因为“久居化外”不懂得礼仪 , 还“体贴”地派了个钦差大臣徵瑞教英国人如何行礼 。徵瑞教导英国人也算苦口婆心 , 据英国方面记载 , 此公跟马戛尔尼谈话中 , 甚至还“善解人意”地把西方人“无礼”归咎于服饰的区别 , 说我们中国的长袍多好啊 , 宽宽大大想跪就跪 , 想磕头就磕头;你们英国人的服装设计得就不太合理 , 磕头不方便嘛 。不如你们觐见皇上时把腰带、吊带都去掉 , 这样君臣名分就好讲多了 。想不到英国人就没想跟乾隆讲中国式的君臣礼仪 , 压根儿没接徵瑞的茬 。
道理说不通 , 只能来硬的 。乾隆为使马戛尔尼屈服 , 一度下令给英国人的伙食降档 , 每人每天只能得到原来四分之一的口粮 。不想马戛尔尼更硬 , 索性以绝食抗议 。最后时刻 , 双方不得不各退一步 , 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时行了单膝下跪礼 。其实 , 在马戛尔尼看来 , 如此大礼已经体现了对中国皇帝的极大尊重 , 按西方的规矩 , 觐见他国君主只需三鞠躬 , 只有见本国君主时才会单膝下跪并吻手 。然而乾隆并不领情 , 断然拒绝了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请求 , 并授意手下官员从速将这帮不知礼仪的英夷礼送出境 。中英之间第一次“亲密接触” , 就这样以喜剧开头 , 而以闹剧收场了 。
中英之间有关磕头的纠纷并没就此结束 。1816年8月 , 英国的第二批使团由阿美士德率领到达北京 。由于二十多年前马戛尔尼的傲慢无理 , 使嘉庆皇帝决心一定要让英夷接受教化三拜九叩 。于是 , 英国使团18日午夜刚到北京 , 气还没喘一下 , 就被宣召进宫 。在殿外等候的时候 , 中国官员们开始“教育”特使阿美士德磕头 , 看口头说服教育无效 , 大臣们居然动手 , 于是双方在紫禁城大殿外就开始“弘扬武学” , 一时间好不热闹 。一番“酣战”之后 , 阿美士德最终愤然离去 , 干脆放了嘉庆皇帝的鸽子 。又是因为礼节谈不拢 , 中英这次没谈成 。
我往:李鸿章的英国行
近代历史学家蒋廷黻有句话说:“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 , 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 , 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在外交的“里子”上 , 蒋廷黻先生的话也许是真知灼见 , 然而 , 面子上 ,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其实没给中国太多难堪 , 甚至有的时候 , 外交礼节还超出常规 。
1896年 , 刚刚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中国国运可谓跌到了谷底 , 一手操持洋务运动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此时更成为千夫所指 。为了躲避国内的指责之声 , 更为了给内外交困中的清朝寻找盟友 , 清政府特命李鸿章为一等钦差大臣周游世界 。想不到 , 李鸿章此行因祸得福 , 反而受到了各国政府的空前礼遇 , 几乎到处受到国家元首级别的接待 , 有的国家还把他译为“中国副国王” , 高接远迎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当年曾被乾隆、嘉庆两代皇帝逼跪过的那个英国 , 几乎拿出了所能想到的所有礼节接待这位已经失势的李中堂 。李鸿章前往外省参观时 , 为了确保安全 , 英国政府甚至特地调拨了一列专用火车 , 并准备了四辆客车开道 。为表尊重 , 英国女王甚至特地将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授予他 , 李成为获得该勋章的首位外国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