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眼中有治国安邦之才者仅三人 蔡京居其一

即便在外人眼中 , 蔡是大奸大恶之徒 , 儿子蔡绦也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 并且提供例证 。古语中有“生子当如孙仲谋” , 我看这句话可改为“生子当如蔡绦”以蔡京为正面人物进行记述 , 蔡绦做到了 。
首先 , 蔡京是个大度的人 。“鲁公宇量迈古人 , 世所共悉也” 。元符年间的某天 , 王公大臣们一起游湖览胜 。凑齐以后 , 次第登舟 。蔡京刚靠近龙舟 , 一阵风来 , 龙舟忽然自行离岸 。蔡京收足不及 , 一头栽进水中 。众人大骇 , 疾呼救人 。救生员刚游过来 , 蔡京已经抱着木块浮至岸边 。进到屋中 , 蔡京尚一身淋漓 。同僚蒋颖叔说:“蔡兄幸免潇湘之役 。”蔡京既不责怪别人 , 也不认为这个玩笑无聊 , 而是脸不变色心不跳 , 呵呵笑着答道:“几同洛浦之游 。”大家都佩服蔡京的气度 。
一日 , 大司寇刘赓到蔡京家中拜访 , 见魏汉津坐在蔡京对面 。魏汉津是个音乐家 , 脸上被刺过字 。在宋朝 , 刺字是对违法犯罪者的惩罚 。蔡京让刘赓坐下 , 刘赓却不肯 。他说:“蔡先生也算百官之仪表了 , 怎么能和黥卒对坐?我认为这样很不好 , 拜拜了!”蔡京大笑 , 向魏汉津施了个礼道:“先生请回吧 。”蔡绦认为 , 魏汉津虽是皇帝面前红人 , 但毕竟是个“黥卒” , 百官皆瞧他不起 , 而蔡京竟能包容他 , 可见蔡京之度量 。
蔡绦的角度很有意思 。其实 , 蔡京之“包容” , 或许正在“奸人”之奸 。只要皇帝的红人 , 他都不怠慢这样也解释得通吧?
【王安石眼中有治国安邦之才者仅三人 蔡京居其一】蔡京的另一品质是“恭谨” 。蔡京升为太师 , 亲朋好友络绎不绝前来祝贺 。蔡京毫无得意之色 , 神态与平常无异 。他说:“我当官这么久 , 风也过 , 雨也过 , 一切都看明白了 。今日位极人臣 , 不过像掷骰子一样 , 掷到了我头上 。人间荣辱皆如此 。”
崇宁五年 , 蔡京罢相 , 刘逵当政 。刘逵屁股还没坐热 , 蔡京复位 , 而刘逵被黜(皇帝就是这么爱折腾!) 。刘逵离职前 , 跟自己的朋友们说:“没关系 , 我还不满五十岁 , 蔡太师已经年过花甲 , 看谁靠得过谁!”不久 , 刘逵病逝 , 蔡京告诫子孙们:“刘逵已成白骨 , 而我犹享荣禄 。人心用的不是地方 , 就容易出事啊 。你们可要当心 。”
大观初年 , 蔡京守边有功 , 皇帝准备封赏 。但蔡京已在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 , 无官可迁 , 皇帝遂赐以排方玉带 。这排方玉带可大有讲究 , 佩戴者可以随时靠近皇帝的驾辇 。蔡京惶惧不已 , 竭力推辞 , 并引用唐朝韩愈的诗:“不知官高卑 , 玉带悬金鱼 。”称唐人早有先例 , 玉带上悬挂金鱼的人才能靠近皇帝驾辇 , 其他人无权接近 , 后人也应照此施行 。这样 , 蔡京就把自己排除在外了 。皇帝同意了蔡京的建议 , 此规遂成惯例 。
正因为蔡京“品质高尚 , 才华横溢” , 他才能得到前辈们的器重和抬举 。神宗熙宁末 , 王安石常常对年轻的蔡卞说:“天下没有可用之才啊!不知将来谁能继承我 , 执掌国柄?”然后掰着手指头自言自语:“我儿王元泽算一个!”回头对蔡卞说:“贤兄(指蔡京)如何?”又掰下一指;沉吟良久 , 才说:“吉甫(指吕惠卿)如何?且算一个吧 。”然后颓然道 , 没了!
在王安石眼中 , 治国安邦之人 , 仅此三人而已 。牛不牛?当然牛!
吕公著当政时 , 蔡京刚刚罢官进京 。吕邀请蔡京到自己府中 , 让子孙站成一排在旁边侍候 。吕说:“蔡君 , 我阅人无数 , 没有一个比你强!”以手自抚其座 , 道:“君日后一定坐在这个座位上 , 我把子孙都托付给你 , 希望不要推辞!”
我倒不认为以上故事是编造的 。起码 , 应该有真实的影子 。单从以上事件看 , 蔡京还真与传说中的十恶不赦不搭界 。但他为何口碑这么差呢?我想 , 概因他当政时老百姓过得太苦了 。奸臣当道 , 常常祸国殃民 , 但在专制社会中 , 祸国是祸害当届政府 , 若只钩心斗角 , 争权夺利 , 朋党残杀 , 在老百姓口碑中尚有回旋余地 。但殃民这事儿就大了 。百姓的利益乃社会核心利益 。蔡京把老百姓折腾得太凶 , 他派朱勔在江南一带搜刮珍奇异宝、名花古木 , 朱勔及其爪牙们横行霸道 , 拆墙破屋 , 弄得民不聊生 。你怎么让人说出一个“好”字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