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之子回忆抗美援朝 陈赓指导下的坑道战术

1951年3月,陈赓接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入朝 。途中腿伤复发,回京治疗,后赴大连继续治疗 。6月1日,陈赓再次入朝,以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的身份,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 。
在朝鲜战争的阵地相持阶段,陈赓以坑道战术抗击敌军的优势火力,为扭转战局,稳定战线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下是陈赓之子陈知建对父亲在朝作战的回忆 。
马良山战斗:坑道战初显神威
朝鲜战争的时候,我爸从1950年11月至1952年6月六渡鸭绿江,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下辖第12、15、63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志愿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等职 。
1951年夏,我爸率部入朝后,志愿军经过5次战役,已经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整个战局在三八线附近呈现出僵持局面 。经苏联提议,交战双方商定于1951年7月10日开始举行停战谈判 。从此,朝鲜战争便以军事斗争与外交斗争相交织的方式进行着 。
这时,战争已从大规模的运动战转向两军相持的阵地防御战,志愿军能不能在阵地战中顶住火力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敌军的进攻,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
我爸对作战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实地考察,提出进行坑道作业,得到了司令员彭德怀的极力赞同,并以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出 。
其实,这也是受到作战经验的启发 。有一次打仗,把阵地都炸完了,大部分战士都牺牲了,但是有几个还活着,原来他们躲在了一个石头的夹缝里,大家意识到坑道的作用 。
但有人提出:“这不是自掘坟墓吗?”我爸说:“坑道作业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 。今后我们的坑道作业,要向既能藏又能打的战术坑道方向发展 。坑道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与防御兵力相适应,必须有作战与生活的设备,有统一的规格标准 。”这样,坑道工事就成为一个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 。
针对放炮洞(俗称“猫耳洞”)和各种小型坑道的缺点和不足,志愿军司令部提出坑道工事必须达到“七防”,也就是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 。
为了减少伤亡,我爸还提出工事的保障要足够坚固,能抵御4英寸大炮轰击不算,还必须设有伪装工事,使校正侦察机不敢接近 。他还说,工事管理和保养也很重要,要求随时修补,能适合“七防” 。
1951年10月3日至8日的马良山战斗,志愿军的坑道战术初显威力 。当时,志愿军第64军防御正面,进攻的敌人是英联邦第一师和美骑兵第一师第五团一部,其进攻重点是高旺山、马良山 。
每天,敌人都是以一至两个团的兵力猛攻 。激战到4日16时,志愿军主动撤离高旺山及其以西227.0高地 。10月5日以后,敌人的进攻重点指向马良山及其西南216.8高地,并且改取集中兵力、火力逐点进行攻击的战术 。每天敌人都是以一个多团兵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进行多梯队的轮番攻击,最多的一天发射炮弹3万发 。
马良山阵地曾5次失而复得 。我军防守216.8高地的一个连,依托坑道式掩蔽部(即贯通的马蹄形防炮洞),曾在一天内连续击退敌21次冲击,毙伤敌700余人,我方仅伤亡26人,坑道工事的优越性在这次战斗中初次显现出来了 。
激战至8日,志愿军在给敌人以大量杀伤后,主动撤至黄鸡山、基谷里、白石洞、伍炭里一线继续防御 。这时,英联邦第1师由于伤亡过大被迫停止进攻 。经5昼夜激战,我方毙伤敌2600余人,敌人只前进了3公里左右 。
上甘岭:坑道拖住敌人43天
我爸经常强调,坑道战如果不得法,则是坟墓 。1952年“五一”,他在志愿军第一线兵团及军的参谋长会议上说,不要太相信坑道工事,不得法则是坟墓 。坑道工事不能遍地皆是,完全坑道不符合战术要求 。
他要求阵地构筑必须符合战术要求,主要发扬火力,火力交叉,互相支援,便利出击,不要为坚固而坚固,次要才是保存自己,作为屯兵掩蔽部 。
在我爸的亲自督促下,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开始出现的坑道工事雏形,经过各部队的改进发展,到1952年夏季,全线构成了一个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的点式阵地防御体系 。
坑道里面有吃饭的、睡觉的、养伤员的地方,有厕所,还有囤积弹药囤积粮食的地方,简直是另一个小天地 。
这些工事,有的近抵敌军几十米 。由于很近,我们通常把敌人布置在前沿阵地上的铁丝网、地雷偷偷移到自己的阵地上来,我们移过来敌人再摆,敌人摆了我们再搬 。63军189师就掘取了敌人700多个地雷来加强自己阵地的防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