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惊天悬案 揭鲜为人知的华夏历史( 二 )


4.杨贵妃生死之谜
杨贵妃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 , 为之吟诗作赋 。然而 , 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究竟归宿如何呢史书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六月 , 洛阳沦陷 , 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狈地与众臣逃跑 , 其爱妃杨玉环死于马嵬驿 。可是 , 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 , 因此杨贵妃的归宿 , 至今还留下许多疑问 。
一种观点认为 , 杨玉环或许死于佛堂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 , 以“后患仍存”为由 , 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 , 唐玄宗无奈 , 与贵妃诀别后只得下令 。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 。
也有人认为 ,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 , 这可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看出 。杜牧的“喧呼马嵬血 , 零落羽林枪”、张佑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的“返魂无验青烟灭 , 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诗句 , 都认为杨贵妃被乱军杀死于马嵬驿 , 而不是被强迫上吊而死 。一些人称 , 杨贵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 , 比如有人说她实际上是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只出现在刘禹锡所作的《马嵬行》一诗 。还有一种说法是 , 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 , 只是被贬为庶人 , 并被下放于民间 。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着》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 。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 , 蕴含着另一种意思 。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 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 , 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 , 当时马嵬驿被缢死的 , 乃是个侍女 。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 , 不忍杀之 , 遂与高力士谋 , 以侍女代死 。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 , 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 , 经海上漂泊 , 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 , 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 。但究竟如何 , 至今仍令人难解 。
5.宋太祖暴死之谜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 , 做了17年皇帝 , 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 , 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 , 《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 , 年五十 。”“受命杜太后 , 传位太宗 。”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 , 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 。一种意见是 , 宋太宗“弑兄夺位” 。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 , 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 , 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 , 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 , 实难脱弑兄之嫌 。
另一种意见认为 , 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 , 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 。据《涑水纪闻》记载 , 宋太祖驾崩后 , 已是四鼓时分 , 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入宫 , 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 。赵光义大惊 , 犹豫不敢前行 , 经使者催促 , 才于雪下步行进宫 。据此 , 太祖死时 , 太宗并不在寝殿 , 因而不可能“弑兄” 。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 。还有一种意见 , 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 , 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 。
《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太宗即位后 , 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 , 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 , 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 , 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 , 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 , 但她死后 , 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纵观古今诸说 , 似乎都论之有据 , 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 , 目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
6.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 , 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 , 历时4年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 , 皇宫已是一片大火 , 建文帝下落不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