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惊天悬案 揭鲜为人知的华夏历史( 三 )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 。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 ,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 经过4年的征战 , 燕王获得全胜 , 建文四年(公元1402)6月13日 , 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 。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 , 宫中已是一片火海 , 建文帝也没了踪影 。与此同时 , 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 。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 。
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 , 建文帝殁后 , 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 。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 。但是 , 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 , 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 , 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 。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 , 曾作有祭文 , 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 , 无人可知 。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 , 却不知在何处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 , 建文帝曾想自杀 , 但在其亲信说服下 , 削发为僧 , 从地道逃出了皇宫 , 隐姓埋名 , 浪迹江湖 。明成祖死后 , 他又回到京城 , 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
民间传言中 , 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 。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 , 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 , 直到现在 , 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 。也有现代学者认为 , 当年建文帝潜逃后 , 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 , 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 , 于永乐21年(公元1423)在此病亡 , 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
7.李自成的生死之谜
李自成 , 陕西米脂人 。他当过驿卒 , 当过边兵 , 最后加入了反明的农民起义军 , 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 , 终于推翻了摇摇欲坠的明王朝 。但因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 , 李自成领兵退出北京 , 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 , 最后不知所终 。有人说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 。《明史》的结论是 , 自成已死 , 尸朽莫辨 。
这里的根据是 , 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报告说 , 李自成兵尽力尽 , 仅带亲信20人 , 窜入九宫山中 , 被村民围困 , 无法脱逃 , 自缢而死 。他派人前去验尸 , 而尸体已经腐烂 , 无法辨认了 。无疑 , 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大患 , 他的生死绝对是当时的重大事件 。而阿济格报告中说是“尸朽莫辨” , 纯属浮夸不实 , 清王朝怎能相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李自成退居时 , 他的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 , 驻九宫山一带至少也有数万人 , 说他仅带20名亲信与事实明显不符 。况且 , 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 , 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甘休?九宫山能平静吗?
事实上 , 当时九宫山很平静 , 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 。那么 , 为什么有“遇难”说 , 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推测 , 这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放的烟幕弹 , 一个缓兵之计 。一方面 , 扬言李自成已死 , 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 , 下一步可能联合抗清;另一方面 , 使清王朝以为 , 心腹之患已除 , 放松警惕 , 一旦时机成熟 , 李自成可东山再起 。也有人说李自成在夹山寺隐居 。据说 , 清朝初年 , 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 , 游访石门夹山寺 , 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 , 颇为投缘 , 视为知己 。几年后 , 他又重访夹山寺 , 方丈已死 。
悼念之中 , 方丈的徒弟告诉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 。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 。乾隆初年 , 澧州知州何某亲赴夹山寺调查李自成的下落 , 在寺中他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 , 据称 , 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 , 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 。据考查 , 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 , 与李自成身材相近 。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米脂县习俗相同 。但这一说法仍有不同意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