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的历史由来 王安石变法失败搞亡国家
王安石不贪色、不爱财 。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是他一条都不粘 。这样一个道德高尚、百毒不侵的人,勤勤恳恳、日以继夜地把国家搞亡掉了,你怎么评价他?所以说,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是一个特别需要警惕的人 。
王安石这个人是中国经济史、政治史上充满了重大争议的标杆性人物 。我们常常说一个历史人物不易评论,是因为他“面目不清”,可王安石这个人面目很清晰,还是不易评价 。
在宋代,人们就不知道如何评价王安石 。邓广铭在创作《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时便感慨说:
“找不到一篇记述王安石生平的行状、墓志和神道碑之类的文字,不但见不到全篇,连片段的甚至三言两语的引证也看不到 。”
也就是说,大家对这个改变了帝国以及所有人命运的大人物视而不见 。
这个人才华横溢,诗文独步天下,是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读书很多,自诩读遍天下所有的书 。他辩才无碍,虽然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可是讲起《周礼》,举朝无人比他更烂熟于心 。他把司马光、苏东坡等人整得很惨,可是没有人敢于说自己的才华比他高 。
他还是个非常能干的干吏,很懂财经之道,当官不靠后台,科举出身,从县一级干起,当过知县、通判,一直干到中央 。他对所有的行政关节非常娴熟,谁都骗不了他 。
他不修边幅,不通人情 。宋是一个士大夫之国,大家都穿得很体面,彬彬有礼,偏偏这个王安石不洗头、不剃须,每天身上很臭地来上朝,还整天死着一张脸,同僚都叫他“拗相公” 。他不拉帮结派,独来独往,跟任何人都没关系 。
更要命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 。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是王安石一条都不粘 。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饷,总是拎了一袋子钱回家,数也不数就上缴给妻子 。他还终生不纳妾,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绝无仅有 。他当然不通敌、不卖国,是一个视国家利益为上的爱国主义者 。
这样一个道德高尚、百毒不侵的人,勤勤恳恳、日以继夜地把国家搞亡掉了,你怎么评价他?
所以说,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是一个特别需要警惕的人 。
在中国历史上,像他这样的人虽然凤毛麟角,却也并非仅见 。他们为官清正,工作操劳,办事雷厉风行,行政效率极高,而且不以私利参杂于国事 。他们力主国家主义,不惜以牺牲民间工商自由为代价,换得中央集权制度的恢复与稳定 。他们提出的行政口号往往是“均贫富”,可是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将民间的富人和穷人一起剥夺 。从经济历史角度来观察,这些“理财大师”往往是中国式的“治乱循环”的转折点 。
自宋之后,到明清两代的数百年间,王安石是政治史上的“失踪者”,大家顶多说说他的那些诗歌散文 。一直到20世纪以后,他突然咸鱼大翻身,1908年,当世最著名的政论家梁启超写《王安石传》,宣告“翻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冤案”,王安石突然再成政治大明星 。
【闭关锁国的历史由来 王安石变法失败搞亡国家】王安石的“复活”,自然与当时的国家境遇及世界环境有关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东亚病夫”,为了寻求强国之道,推行国家集权主义便成为政治和知识界的主流意识 。
在当时,无论是保皇党人还是革命党人,都做如是想,钱穆说:“至晚清而主变法者,争言荆公政术 。”放眼世界,无论是1917年苏联的诞生,还是1930年代纳粹德国、日本帝国的崛起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被看成是国家主义的胜利 。
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进入民国乃至1949年之后,王的声望越来越高 。郭沫若认为,秦汉之后第一个大政治家就属王安石,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推崇的两位改革家,一是商鞅,一是王安石 。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若我们将之放在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千年演进史中进行观察,也许会得出一些稍稍清晰的结论 。
“王安石变法”,与之前的“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桑弘羊变法”、“王莽变法”乃至“刘晏变法”一脉相连,是历代治国者在经济集权政策上的一次大试验 。就如同桑弘羊欣赏商鞅,刘晏钟情桑弘羊一样,王安石对桑、刘两人也十分推崇,他在与司马光的论战中认定,用国有专营政策来抑制兼并、均和贫富是古代贤君的治国之正道,后世只有桑、刘“粗合此意” 。由此可见,历代“变法”衍续的是同一逻辑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