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皇帝为何要攒“私房钱”( 三 )


以明代皇室而论,在建国初期不过几十个人,而到了万历年代,人口已近20万 。日益膨胀的皇族宗室人口,成为国家财政的最大包袱,也成为明代中晚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早在万历之前的嘉靖时期,就已经有人把北虏、黄河、宗室看作社会的三大祸害 。
按照明初的规定,藩王的禄米,亲王一年万石,但后来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只好降低支付标准 。但即便如此,嘉靖时代宗室禄米仍达853万石,超过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按照原先的设计,南方省份向北京提供400万石的漕米,北方省份向边境军队提供800万石的军粮 。而宗室禄米居然超过了军粮,严重破坏了财政安全 。连养皇室成员都成了问题,况天下乎?其重要表现是导致军饷无法正常发放、地方受灾无法救济,前者导致军队哗变,后者导致流民遍野 。另一方面,官方为了保证财政安全又加重税费征收,这又导致农民反抗 。财政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致使社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最终病入膏肓,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之下焉有不亡之理?
基于明代的教训,解决皇室财政,让其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避免其对国家财政安全造成损害,是清代统治者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清朝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成立了内务府,其职责就是用来专门管理皇室财政,与主管国家公共财政的户部分灶吃饭,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互不干涉 。户部通常只需每年向内务府拨10万两银子,作为皇帝的花销 。其他情况下,皇帝无权要求户部向其拨钱,为了保持花钱有度、节俭爱民的“仁君”形象,皇帝一般也不会主动向户部提出此类要求 。
内务府与户部分灶吃饭的制度,对清代财政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到太平天国起义之前,清政府的财政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各项收支运转也都比较正常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财政方面关系已经完全理顺,实际上仍然内含诸多问题 。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皇帝自己造成的,因为皇帝不便向户部伸手,他的个人花销受到了约束,只能想别的办法来弥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