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水浒根本没有宋江征讨方腊这回事
《水浒传》当中的方腊只是一个文学形象而已,与历史上的方腊不是一回事儿,而且历史上的方腊起义和小说当中描写的也同样是两码事儿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宋江和方腊这两个历史人物似乎没有任何的交集,所以宋江征讨方腊一说也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都是爆发于北宋的徽宗年间,但是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上来看,前者都要甚于后者 。那么方腊起义的前前后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儿 。
准确点儿说,方腊起义是爆发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的十月份,止于次年(1121年)的四月份,满打满算也不足七个月的时间,就像一场夏日里的暴风雨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但是北宋政府为了平定此乱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因为此次起义的规模、人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还真是着实不少,整个东南都为之大震 。说到这里我们就得多问一句了,这方腊为什么要造反闹事儿呢?
如果非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方腊起义的直接原因的话,“六贼”这两个字是再恰当不过了 。“六贼”,指的是北宋徽宗年间的六个权奸,即蔡京、王黼、梁师成、童贯、朱勔、李彦,翻翻《宋史》就会发现,除却梁师成和童贯这两个宦官之外,其他四个哥们统统被划分到了“奸臣传”当中,能以如此身份留名史册,也算不容易了 。可以说,整个宋徽宗统治的二十多年始终都是这“六贼”的天下,徽宗皇帝对此六人宠幸有加,六人的党羽爪牙更是遍布朝野,他们就像一张巨大的黑网,死死地罩在了原本就已经羸弱不堪的北宋王朝这一病体之上 。现在我们重点来说道说道蔡京、朱勔和李彦及其他们的所作所为 。
蔡京是神宗熙宁三年的进士,徽宗年间先后四次拜相,不光官做得大,而且还颇具才华,尤善书法 。现在咱们的历史课本上说的书法宋四家“苏黄米蔡”当中的“蔡”实际上最初指的就是这位蔡京先生,可是由于这家伙坏事做多了,人品确实差了点儿,为人所不齿,所以后人就把“蔡”改换成了蔡京的堂兄蔡襄 。由此可见,即使一个人的才华再高,本领再大,如果人品不干净,人们也是不会认可你的 。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历史的真相虽然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可是起码的是非标准还是清晰可辨的 。
蔡京早年是追随变法派的,但是到了元祐初年,变法派倒台,他又转身投靠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 。此时的蔡先生身为开封知府,依限在五天之内把募役法改为差役法,当时的保守派首领司马光见这个年轻人如此能干,就呵呵一笑,夸了他一句:“如果每个人都和你小子似的这么能干,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可是,司马光当时或许还想不到,他看走眼了 。
到了绍圣初年,哲宗皇帝恢复新法,再次启用变法派,这时候蔡先生再次摇身一变,投靠变法派,当章惇想改差役法为募役法而迟迟不见进展的时候,蔡先生再一次挺身而出,拍着胸脯说:“这事儿包在咱老蔡身上了,保证把熙宁年间的募役法恢复起来!”如此善变之人简直与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有得一比 。
通过上面这些,列位看官估计已经看透此人的真面目了,就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投机者,骑墙派 。这样的人一旦掌了权,那可就真有得玩儿了 。徽宗年间,蔡京打着变法派的旗号,所做的事情却没有一件符合熙宁变法的原则的,所谓的“新法”已经完全沦为了他们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工具 。不仅如此,而且买官卖官做得更加肆无忌惮,“三千贯,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说的就是蔡京等人 。
宋朝的皇帝当中,徽宗皇帝赵佶算是最为骄奢淫逸的一个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手底下的一帮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徒先后成立了几个专门为其玩乐而服务的机构,比如西城所、行幸局、应奉局、苏杭造作局等 。
西城所最初是由宦官杨戬主持的,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来勒索百姓田契,然后增加赋税 。这种剥削手段从汝州开始蔓延,渐及京东、京西、淮南等地区,凡是荒山、废堤、弃堰等根本不能耕种的地方也强迫百姓租种,然后定额收取租税,不管发生何种灾害,租额也不准减少 。杨戬死后,由李彦接管,剥削程度有增无减 。
应奉局和造作局则是设在苏杭一带,由朱勔主持,主要索取的是各种各样的花石竹木,“花石纲”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他们把苏杭一带的奇异花石竹木运到开封供徽宗和蔡京等人玩赏,而运送花石的纲船就称为“花石纲” 。
推荐阅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日媒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后代现在在哪里?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韩世忠怎么死的?南宋名将韩世忠死后葬在哪里
- 青面兽杨志到底有没有历史原型 杨志的性格特点
- 秦二世胡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秦二世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