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张廷玉从不挨批的秘诀( 二 )


以此个性及行事作风,张廷玉似乎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其作用虽大,却无非写写划划,雍正身边的一等大秘而已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雍正死前发布遗诏,以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令其百年后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说,张廷玉死后其神位可以安放在太庙的前殿西庑,接受皇帝每年一次的祭祀,这是清朝历代皇帝对大臣给予的最高礼遇和殊荣 。终清一朝,汉大臣配享太庙者惟张廷玉一人,而其他配享的满大臣,无不在建国立业、开疆拓土上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反观张廷玉不过一文臣,其何德何能,能享此殊荣?遗诏既出,满汉大臣眼红嫉妒不服者大有人在,就连乾隆本人,他后来与张廷玉闹别扭时,也指斥张廷玉并没有大的功劳,原本是没资格入享太庙的 。那么,乾隆的评价是否公正,又是否符合事实呢?
这问题恐怕还得从军机处说起 。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青海后,罗卜藏丹津逃入准噶尔,受策妄阿拉布坦的庇护 。两年后,为筹划用兵西北,雍正密令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于内廷密筹办军需 。又一年后,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噶尔丹策零即位,雍正提出将罗卜藏丹津交付清廷的要求而遭拒绝 。七年六月,为及时有效地调用各项物资及人员以对准噶尔用兵,雍正在隆宗门内北侧设军需房,这就是军机处的前身 。雍正十年,军需房正式定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并由礼部铸造印信,这一机构遂成定制 。
雍正即位后,西北的战事为其设立军机处提供了良机 。众所周知,军事有别于一般行政,当事者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其机密性与快速决断乃至执行均非常事常态可以比拟,这对加强皇帝集权非常有利,而非内阁制度所能承担 。
事实上,在西北军事停止后,军机处非但没有撤销反而成为常设机构,进而成为雍正直接控制的权力中枢,其职责也由之前办理战争、军政及八旗事务扩大为所有机要政事 。归纳而言,军机处职责主要有三类,一是不时应召商议要务;二是面奉旨意草拟谕令;三是管理机密文书档案,这就相当于皇帝秘书班子的正式化了 。
按规定,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种职官,前者俗称“大军机”,又称“枢臣”;后者俗称“小军机”,与“大军机”相对 。军机大臣通常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中挑选,其名额没有定数,或三或四或六,均视情况而定 。同样,军机章京也没有定员,其主要由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署中下级官员中选任,其职责是辅助军机大臣,承担拟稿、公文收发等日常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军机大臣间并无隶属关系,其只接办皇帝交给的机要事务并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所谓“首席军机”,与明朝首辅是两个概念 。
在清朝所有军机大臣中,张廷玉无疑是最为突出的 。据其自撰的《澄怀园语》中说,其于雍正五六年后以大学士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皆及繁要重大之职,兼以晨夕内值,宣召不时,书日三接,习以为常”;西北兵兴后,“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 。每至朝房或公署听事,则诸曹司及书吏抱案牍于旁者常百数十人,环立更进,以待裁决;坐肩舆中,仍披览文书;入紫禁城乘马,吏人辄随行于后,即以应行止者告之 。……每薄暮抵寓,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奏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 。”对张廷玉的劳累与忙碌,雍正也多有体察,说“尔事务繁多,……恐尔眠食之时俱少矣,嗣后切宜爱惜精神,勿过劳,以负朕念 。”
如果张廷玉只是勤勉能干,那还不足以解释他何以能配享太庙 。事实上,张的贡献并不仅限于文字与参谋,而最要者在于军机处的建章立制,这才是他的大功业 。《清史稿》中即说,“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其所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
在张廷玉规划的制度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廷寄”制度 。此前,皇帝谕旨经由内阁发出,即所谓“明发上谕”,之后或由六科抄发,或由相关部门行文,既费时日,又难保密,相关的地方官员往往在京雇人先行投递,等正式公文到来后,他们早已作好准备 。如此行政,效率与可靠性当然大打折扣 。军机处设立后,张廷玉所制定的“廷寄”办法系由军机处将上谕函封后交兵部,兵部管属驿站根据函面要求,或日行三百里,或四、五百里乃至六里加急进行传递 。和内阁的“明发上谕”相比,“廷寄”谕旨不仅保密性高,而且速度大为提高,这对提高整个王朝的行政效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后,内阁所办谕旨多为国家重大政令或程序性事务,而各项机要事务统归军机处办理并严格要求“一日事、一日结”,绝不允许出现积压 。如此,办事效率想不高也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