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不伦之恋 和小姨子高君曼私奔结婚( 二 )


九年奋斗中的苦闷、寂寞、不满现实与对未来的期待 , 交织着与佳人相娱的幸福及报国无门的悲慨与惆怅 , 同时也表达了他无意逃避现实 , 积极投身革命的入世精神 。
高君曼与陈独秀的结合使高晓岚成了被同情的对象 , 就连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对他们二人的结合也深为不满 , 成了后来一直难以开解的家庭疙瘩 。
高晓岚这位旧式妇女 , 恪守妇道 , 嫁到陈家33年中 , 生育了延年、乔年、玉莹(筱秀)、松年等子女 , 她总是穿着蓝布长褂 , 宽大的裤脚管 , 用绳子扎得紧紧的 。上孝公婆 , 下抚子女 。1930年9月9日 , 高晓岚在安庆去世 , 终年55岁 。
高晓岚去世后 , 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 , 虽时光匆匆 , 二十多年过去了 , 但在陈家一年多的时间里 , 陈氏家族对她仍耿耿于怀 , 鄙恨难泯 。
擅长吟诗的高君曼
高君曼擅长吟诗 , 1916年(民国五年)7月间的《 民国日报》刊登以“君曼”署名写的两组诗 。从诗的内容来看 , 即是高君曼所作:
月词
君曼嫩寒庭院雨初收 , 花影如潮翠欲流 。
绣幕深沉人不见 , 二分眉黛几分愁 。倚窗临槛总成痴 , 欲向娥寄所思 。
银汉迢迢宫漏永 , 闲阶无语立多时 。寂寂春城画角哀 , 中宵扶病起徘徊 。
相思满地都无着 , 何事深闺夜夜来 。蟾光如水浸帘枕 , 飞絮迷离罨画中 。
鹦鹉不知飘泊惯 , 终宵轻薄骂东风 。沈沈院落镇黄昏 , 旧梦模糊剩泪痕 。
落尽棠梨浑不管 , 和云和雨瘗春魂 。密云如殢望来迟 , 为拜双星待小时 。
偷向丁帘深处立 , 怕他花影妬腰支 。春寒风腻冷银缸 , 竹翠分阴上琐窗 。
记得凭肩花底生 , 含情羞见影双双 。午夜轻寒冷翠裾 , 叶娇花媚影扶疏 。
玉人帘底偷窥久 , 浑怪初三瘦不如 。画楼前后柳塘西 , 一碧澄鲜玉宇低 。
我欲化身云万朵;防他清洁着污泥 。影事如烟泪暗弹 , 钗痕依约粉香残 。
伤心最是当前景 , 不似年时共倚阑 。
这组诗见于《民国日报》1916年(民国五年)7月12日12版 。
饯春词
君曼洛阳三月春犹浅 , 刚觉春来春又归 。
若个多情解相忆 , 征鞍还带落花飞 。化碧鹃魂镇日啼 , 骄红姹紫怨何如 。
抛人容易匆匆去 , 莫到江南又久居 。离离芳草连天远 , 绿断来时路几层 。
欲倩扬花讯踪迹 , 可怜漂泊更无凭 。离筵惆怅日西斜 , 客舍留春转自嗟 。
多恐明年消息早 , 归来依旧是天涯 。画楼垂柳碧丝丝 , 泪眼东风晓雾滋 。
莫遣玉人便知得 , 者番花事又荼蘼 。鹂唱尊前未解愁 , 莺花蝶草尽风流 。
碧城十二如天远 , 何处钟声何处楼 。羌笛凄凉怨玉门 , 春来春去了无痕 。
年年载酒长安道 , 折得杨枝总断魂 。楼下花骢花下嘶 , 殷勤还与订归期 。
问君更有愁多少 , 拼把年华换别离 。
这组诗则见于《民国日报》1916年7月14日12版 。
嫌隙渐生 高君曼离陈独秀而去
陈独秀经历了一场婚姻悲剧之后 , 自然对高君曼加倍怜爱 。高君曼为人贤淑 , 知书达理 , 能理解陈独秀的事业 , 所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 , 伉俪之间和睦相处 。
据《党史博采》记载 , 但是琴瑟生活中也不乏暗流 。高君曼比较向往稳定宁谧的家庭生活 , 然而 , 也恰恰在这方面 , 陈独秀不能遂高君曼的心愿 。他天生就是一个看轻家庭生活的人 , 走南闯北 , 屡遭风险 , 家人也跟着颠沛流离 , 很难过得上一段安逸的生活 。特别是陈独秀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之后 , 高君曼的生活就一直充满着动荡 , 甚至还陪着他一起坐过班房 。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 与高君曼向往的教授夫人的生活毕竟差距太大 , 只是凭着对陈独秀的崇仰苦苦熬着 。可是这一片苦心偏偏又没有得到陈独秀的体谅 。尤其在对待陈独秀与高晓岚的子女问题上 , 陈独秀的固执和偏见极大地刺伤了高君曼的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