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六大好太监 有的堪称忠臣有的战功赫赫
读明朝历史,一说起“太监”这个话题,人们首先想起来的肯定是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这四大权阉 。不可否认,这四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明朝的认知,尤其是“太监”这一特殊群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
然而,在明朝二百七十七年当中,在那数以万计的太监中,既有像四大权阉这样专权擅政的顶级太监,当然更多的,则是和众人一样的普通太监 。他们拥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拥有着各种各样的才艺与能力,我们只有摘掉歧视太监的“有色眼镜”,更多更深入地去了解他们,我们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明朝历史 。
一、文化素养极高
成化年间,司礼监太监戴义,弹得一手好琴,自号“竹楼” 。当时,南京有一女子,琴技高超,号称两京一十三省无人可匹 。她听说戴义好琴,好胜心起,遂与戴义订期比试 。比赛当日,女子为了显示气度,让戴义先奏 。戴义也不推辞,抚琴便奏 。岂料,戴义一曲奏毕,女子已是泪如雨下,心知不敌的她面如死灰,忽然站起,将携带的古琴砸碎,随即拂衣而去,终身不再言鼓琴之事 。
除了擅长鼓琴,戴义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尤以楷书见长,技法高超,据说与有“明朝王羲之”之称的沈度不相上下 。
万历年间,司礼监太监张维,学问深厚,好作律诗,且合于格律;张维也极善书,他的书法学自文征明,颇得其真髓,自称“燕山废叟”,并以此名署之于名刺(名片) 。张维执掌兵仗局时,万历皇帝年纪还小,因劝谏万历皇帝不要玩耍兵器,被皇帝责备 。张维好文,文章写得很好 。万历帝皇通常不会直接称呼张维的名字,而是称之为“秀才张”,对他颇为礼重 。
明末的太监郑之惠与众不同,他不爱权力,只醉心于经史,能写八股文和古文 。天启五年(1625年),郑之惠出任宫中典籍,后升为监官 。崇祯元年(1628年)冬,崇祯皇帝为了考较郑之惠的文采,亲自测试,出了“事君能致其身”这样一道八股文题目 。郑之惠挥笔立就,入了选,随即升任司礼监随堂太监,可谓是古今殊遇 。
二、勇于进谏
弘治年间,太监何文鼎出身举人,壮年才自宫入宫 。后因上疏弹劾外戚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侯张延龄,惹怒弘治帝,结果被逮下锦衣狱 。锦衣卫狱卒轮番施刑,要他招认幕后指使 。何文鼎说:“有二人主使,但你们却拿不了他 。”狱卒问是何人,何文鼎答曰:“孔子、孟子也!”弘治帝得知后大怒 。御史黄山等人纷纷上书解救何文鼎,素来从谏如流的弘治帝此时一律不肯听 。孝康张皇后因何文鼎弹劾自己的两个弟弟,也十分恼怒,暗中派人把何文鼎给打死了 。后来,何文鼎冤狱得雪,弘治帝命以礼收葬,还亲自撰写祭文 。时人写诗凭吊道:“外戚擅权天下有,内臣抗疏古今无 。”
嘉靖初年的一天,嘉靖皇帝见一物在地上爬行,但他不认识,就问侍从太监这是何物 。太监说是螃蟹 。嘉靖皇帝命取来察看,发现螃蟹背后隐约有字,仔细辨认之下,乃是“桂萼”、“张璁”四字 。嘉靖皇帝大惊,立刻命人调查,结果得知是太监崔文所为 。原来,崔文因为看不惯桂萼、张璁小人得志、横行无忌的样子,所以才出此下策,目的是为了能让嘉靖皇帝惩处桂、张二人 。但当时的嘉靖皇帝正因桂、张二人在“大礼议”之争中出力甚多,十分宠信他们,对崔文的“进谏”十分恼怒,遂将崔文给贬到了南京 。大明王朝六大好太监:或忧心国事堪称忠臣,或战功赫赫堪称名将!
三、慕义有风骨
嘉靖末年,南京皇城的守门太监高刚,对当时名重天下的两位谏臣海瑞、林润十分钦佩仰慕,为此,他特地请人制作了一副对联,将二人的名字嵌入其中,挂在正堂 。其联曰:“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
万历年间的太监史宾,为人仗义,不爱财货 。京官米万钟曾向史宾借贷银子七、八百两,但米万钟一生困顿,最后也未能偿还,史宾也不追究,还把借据烧掉,京城人都称赞史宾的“义举” 。
四、忧劳国事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 。消息传至京师,监国郕王朱祁钰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到底是抵抗还是南迁 。翰林侍讲徐有贞自负才学过人,见识超群,又善观星象,遂提议迁都南京,与瓦剌以淮河为界,各守一方 。司礼监大太监兴安听后大怒,喝骂道:“这厮该死,敢如此妄言!若南迁,圣驾在口外(指明英宗被瓦剌俘虏),谁去迎回?祖宗山陵宫阙谁来守护?”然后就把徐有贞赶出了朝堂,不久又把他外调,要他防守河南彰德等处 。
推荐阅读
- 李大钊诞辰130周年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揭秘古代宫廷投毒三大秘法 古代皇家投毒谜案
- 用石油大败突厥骑兵!看石油在古代的妙用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杨大眼是怎么死的 杨大眼是被他儿子所杀?
- 大太监传奇 慈禧为李连英打破祖传规矩
- 蠢笨如猪的安禄山为何能成为大唐军界第一人?
- 大诗人白居易蹉跎仕途谜案 不畏权贵说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