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想活了,26岁女儿帮她从10楼跳下,被判3年,不服上诉“我该判死刑”( 三 )



……
害怕失去 , 也害怕亲人痛苦 , 这就是很多人正在面临的两难困境 。
然而 , 假如将生命比做一枚硬币:
掀开A面 , 如戴真和谭女士一样 , 成全亲人 , 帮他们去死 , 不仅法律难容 , 恐怕这一生都会被自己囚禁在心灵的“牢”里 。
那么 , 解锁B面 , 会不会有另一番光景呢?
这不 , 张希母女给了我们答案 。

这几天 , #女儿带着患癌妈妈边看病边旅行#的新闻火遍了全网 。

2017年 , 徐州女孩张希的妈妈患了乳腺癌 , 很快癌细胞又转移到肺部 。
看病、吃药、化疗、检查……那几年里 , 妈妈经常吃不下饭 , 头发也掉光了 , 还不爱说话 , 活得特别痛苦 。
这让张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
2019年 , 张希突然萌生了“一边带妈妈看病一边旅游”的想法 。
她很快辞去工作 , 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
带妈妈在上海看病 , 就去迪士尼、黄浦江;
在当地治疗 , 就去西湖、普陀山;
去南京 , 就把当地的大小景点都逛一遍;
去北京 , 就游一游天安门、故宫……
旅途中 , 她还会和妈妈一起拍古风照 , 满足妈妈的古风梦 。

这让一辈子都在农村生活 , 以前没出去过几次的张妈妈 , 每天都特别开心 。
不仅如此 , 张妈妈还积极锻炼身体 , 不用治疗时就去上班 , 病情也比较稳定 。
日子有了滋味 , 生活有了盼头 , 虽说病魔还在 , 可他们却用一颗好心态 , 掌握了与之对抗的密码 。
在知乎上 , 有一个热帖“如何陪伴癌症晚期的亲人 , 安稳度过最后的日子”也给了很多人抚慰 。
作者叶可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 陪伴亲人抗癌甚至是永别 , 照顾者首先要自己做好心理调适 。
不焦虑 , 不惧怕 , 自己的心定了 , 才能把正能量传递给患病的亲人 。
她说 , 在对待癌症亲友上 , 主要分为生理照顾和心理支援 。
在生理照顾上 , 按时服药、缓解痛苦是第一步 , 尽量为病人创造身体舒适的环境是第二步 , 而第三步则是饮食 , 要先满足想吃 , 再满足健康 。 当然 , 少油少盐、健康新鲜是最基本的配置 。
在心理支援上 , 要让病人和大自然有所连接;要多抱抱亲人 , 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安抚;要减少病人对死亡的恐惧 , 让他们更坦然;要感谢患病的亲人 , 让病人的心理获得价值感 。
然而 , 无论是生理照顾还是心理支援 , 这一切的核心 , 是爱与陪伴 。
04
活在当下 , 转身就够了

还记得在留给女儿的遗书里 , 范荣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感谢你——我最好女儿的陪伴 , 妈妈真的想好好陪伴你 。 我真心说给你 , 我现在身体大部分(时候)生不如死 , 也许说明我该走了 。 写给我的心爱——戴真 。 ”
人们常说 , 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
不管日子多糟 , 有彼此做伴 , 就是慰藉 。 而除了陪伴 , 也要教会彼此坚强 。
正如很多网友所说 , 戴家的悲剧某种程度而言 , 也是戴父将妻女保护得太好了 , 以至于她们脆弱到不堪一击 。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提到 , 人具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 前3个被称为基本需求 , 后两个是高级需求 。
像范荣母女那般 , 没有社交需求 , 很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 。 遇到困难时 , 不诉说 , 不求助 , 不排解 , 便会困住自己 , 深陷应激状态无法自拔 。 而没有高级需求 , 没有目标、梦想 , 谈何未来呢 。
基本需求让人安身立命 , 高级需求让人勇往直前 。
陪伴亲人对抗病魔、对抗心魔 , 何尝不是自我实现路上的一道难关 。
人这一生 , “有生者 , 必有死 , 有始者 , 必有终 。 ”
生老病死面前 , 没有局外人 。
假如避无可避 , 在那天来临之前 , 坚强而坦然地活好每一天 。
让畏惧少一些 , 让陪伴多一些 , 让目标大一些 , 让未来远一些 。
在生命这枚硬币面前 , 假如A面让人画地为牢 , 别忘了还有B面!
活在当下 , 只需一个转身的距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