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为什么该死 吕后为什么容不下戚夫人?

大家都听说过吕后把刘邦最喜爱的女人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故事 。关于戚夫人之死《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 , 去眼 , 煇耳 , 饮瘖药 , 使居厕中 , 命曰‘人彘’ 。可谓惨不忍睹!”司马迁对吕雉的做法只有叙述没做评论 , 其他史官则认为“残彘戚姬、苍狗为灾”“人彘之酷 , 世以为冤” 。
因为人彘事件 ,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吕后心胸狭隘 , 是个蛇蝎妇人 , 吕后因此被称为毒妇而遗臭万年 。但话说回来 , 吕后还真有点儿冤 。
吕后为什么容不下戚夫人?因为嫉妒、因为吃醋 。对 , 这些都对 , 但不足以导致吕后对她恨之入骨、深恶痛绝 。那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慢慢分析 。
都说“不作不会死” , 这句话简直是真理 。历史上把自己作死的人真不少 , 我们随随便便就可以树立两个典型:男典型秦武王嬴荡 , 女典型戚夫人 。嬴荡身为一国之君 , 非得把自己当大力士使(虽然不得不承认他力气确实很大 , 巴特 , 这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好吗?) , 去举任鄙、孟奔、乌获等人都举不起的九鼎 , 最后终于被鼎砸死;而戚夫人也是被自己作死的 , 凭着自己年轻貌美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 最后却因胸大(这个我没考证)无脑接连犯错招致了杀身之祸 。然而 , 她被吕雉做成人彘完全是自己作的 , 怨不得吕后容不下她——可怜了吕雉还因此留下了个千古骂名 。
笔者不喜欢宫斗戏 , 认为后宫争斗皆出于人心不足 。如果后宫妃嫔能够安分守己 , 坚守“是我的终归是我的 , 不是我的抢也抢不来”这一原则 , 不觊觎权力、不幻想立孩子为太子 , 那么后宫就会相安无事 。当然 , 这种想法简直太天真 。不过 , 后宫女人(注意 , 我说的是后宫女人)真应该把“命里有时终须有 , 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当成真理 。
回到正题 , 戚夫人之死是因为她犯了三个错误:
1、戚夫人犯的第一个错就是不安分
戚夫人知道刘邦非常宠爱自己 , 即使行军打仗刘邦也常常把自己带在身边 。但她不明白她只不过是刘邦的红颜知己而已 , 如果她能够知足 , 吕后是不会对她起杀心的 。然而 , 戚夫人的儿子出生之后 , 她就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儿子争夺太子之位 。这个念头一出 , 就预示着戚夫人最终的命运只能是惨死 。
2、戚夫人犯的第二个错是不自量力
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在相貌和性格方面都与刘邦极为相似 , 因此刘邦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 。于是戚夫人仗着刘邦对自己的宠爱和儿子的优势 , 野心开始膨胀 , 经常对刘邦哭闹 , 动不动就劝求刘邦改立太子 。最要命的是 , 她还屡次陷害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汉惠帝刘盈 , 欲从吕后手中为儿子夺取太子之位和皇位的继承权 。
但她对形势认识不足 , 过于乐观了 。她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和优势 , 甚至也高估了刘邦;并且她忽视了吕后的强大到稳如磐石的实力 。
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 , 是在刘邦一无所有的时候嫁给他的 , 她在刘邦心里的地位就相当于后来的马皇后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 , 地位与恩宠不同 , 一旦确立就极其稳固 , 轻易不会发生变化 。而且吕后一直跟着刘邦南征北战 , 从弱到强 , 本身也具备了很高的政治才能 , 早在刘邦的阵营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 不是戚夫人凭借着美貌和宠幸就能轻易打败的 。
为了对付戚夫人 , 吕后请张良出了一个计策 。张良让吕后派人把刘邦都请不动的“商山四皓”请过来辅佐太子 。当商山四皓陪着太子出现在刘邦准备的“废太子宴”宴会上时 , 刘邦就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 因为太子能把商山四皓请来就代表太子深得朝臣和百姓的人心 , 轻易废不得 。所以刘邦对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 , 彼四人辅之 , 羽翼已成 , 难动矣 。”
其实戚夫人早该知道立太子这事也不是刘邦一人说了算的 , 除非刘邦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但戚夫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 并且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 , 而且做事不懂留条后路、得意便猖狂(毒害太子就是其猖狂的表现) , 终于因恃宠而骄招致杀身之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