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 , 通过体外试验证实 , 边缘璃眼蜱和萨氏璃眼蜱属于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媒介 , 其可以储存并传播该病原给健康动物 。
1951年 , 再次通过实验室的检测证实 , 边缘璃眼蜱和萨氏璃眼蜱可以作为布鲁氏菌的寄生宿主 。
将采集的蜱虫放置在患有布鲁氏菌病的豚鼠体表进行吸血 , 随后取下饱血蜱虫进行研磨 , 并将研磨后的组织液注入膝鼠体内 , 后而后培养一段时间后的婢虫研磨成乳浊液 , 将乳浊液注射给健康的豚鼠 , 将一段时间后检测豚鼠血清学显示布鲁氏菌阳性 。 该结果表明边缘璃眼蜱和萨氏璃眼蜱可以作为布鲁氏菌的贮存媒介 , 并存在传播布鲁氏菌病的潜在风险 。
蜱虫蜱虫是一种以吸食宿主血液为生的节肢动物 , 其生活史包括四个阶段:卵、幼虫、若虫和成虫 , 其中后三个发育时期属于自由活动阶段 。
蜱虫的寄生宿主比较广泛 , 包括家畜动物、啮齿类动物、野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等 , 目前也相继报道有人类被蜱虫叮咬致死的事件 。
蜱虫的生存能力极强 , 随着家畜的放牧、动物的迁徙和鸟类的大范围迁移等因素 , 蜱虫也会随之扩大生存范围 。
蜱虫的活动高峰期具有较显著的季节性 , 面对环境中湿度、温度、降雨和降雪等气候条件都会影响蜱虫的存活、生长及发育内蒙古地区蜱虫的活动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6月下旬期间 。
蜱虫常栖息在草尖、低矮灌木丛和树林等比较隐蔽的地方 , 而这些地方也是动物和人主要的活动区域 。
蜱虫可以通过其体感器官可以监测到十米范围内宿主散发的热量等信号 , 通过攀附的方式游走于宿主的体表 , 并找到宿主皮肤最薄弱的地方进行叮咬吸血 , 给人类和家畜等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
蜱虫不仅可以通过直接叮咬的方式对宿主的皮肤造成直接的损伤 , 更重要的是其可以作为很多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疾病的传播媒介 。
蜱可以从宿主体内获得病原体 , 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递给健康的宿主 。 蜱虫可以携带和传播210种病原 。 由此可见 , 防治蜱虫有多么重要 。
探究布鲁氏菌病的必要性如前文所述 ,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 曾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 , 在中国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使用弱毒疫苗而得到有效控制 。
然而 , 近十年我国动物布鲁氏菌病死灰复燃 , 甚至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也持续上升 , 尤其内蒙古地区布鲁氏菌病疫情居于全国前列 , 不仅给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 , 也容易造成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
内蒙古主要以干旱和半干旱的典型草原气候特征为主 , 但是随着全球大气候的变化 , 局部地区固有的气候特征都发生微妙的变化 。 这些变化均容易导致宿主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发生变化 , 甚至对某些传染病的发病流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随着气候变化 , 草原上一些固有的医学昆虫类(如蚊、蜱、蝇)的活动十分猖獗 , 甚至也有输入型的昆虫种类 , 使其对各种病原体的贮存和传播能力不断的增加 。
草原革蜱是主要以吸血为主的动物体外寄生虫之一 , 甚至有时人类也受到蜱虫的袭击 。 其主要危害不仅是在动物体表直接吸血所致的动物消瘦或疼痛和痒等炎症反应 ,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传播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各类代表性的传染病 。
因此 , 为探索布鲁氏菌病日益增加的流行趋势 , 是否与当地昆虫的活动有着必要的联系 。
【蜱虫与布鲁氏菌,别小看它的威力,被咬一下不是疼痒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