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玩过头闹出两条人命?

“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这个在明朝时期流传很广的俗语,记载着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一段轶闻 。
【“蟋蟀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玩过头闹出两条人命?】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洪熙元年(1425)即位,年号宣德,享年三十八岁,庙号宣宗 。有明一代,宣宗皇帝朱瞻基无疑是明史上为数不多的有为皇帝之一 。他开创和成就了“仁宣之治”,被史学家誉为“守成之君”,就明代皇帝的素质而言他也算是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贤德君王,因沉溺小虫,劳民伤财,还造成基层官员家破人亡,被史家称为“促织天子”、“蟋蟀皇帝”,在历史上留下污点,引为鉴戒 。
明宣宗落得这么一个不雅名声,笔记野史多有记载,较早的恐怕是明代皇甫录的《皇明纪略》了 。书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宣庙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 。时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跃去矣 。妻惧,自缢而死 。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缢焉 。”
笔记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明朝的宣宗皇帝朱瞻基,特别喜爱斗蟋蟀的游戏,专门派人到江南去寻找能斗的蟋蟀,使得江南一带的蟋蟀价格突然飞涨,一只能斗的好蟋蟀价格非常昂贵 。当时,江苏吴县的枫桥地区,有一位掌管粮税的粮长,奉郡守的差遣寻觅能斗的蟋蟀,他终于找到了一只最好的蟋蟀,于是用自己所骑的骏马把蟋蟀换了回来,这位粮长的妻子听说丈夫用骏马换一只小虫子,认为这只虫子一定与众不同,于是偷偷地打开盒子想看看,哪知盒子一打开,蟋蟀就跳出来跑了 。妻子非常害怕,只好自缢而死 。粮长回来后得知妻子为此死了,非常悲伤,他思念妻子,又害怕难逃官府惩罚,也不得不自缢身亡 。
明宣宗痴迷蟋蟀如此,以致当时在朝野流传着“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俗语 。据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我朝宣宗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 。”对此,明代王世贞《王弇州史料》中收录了明宣宗给况钟的这道密诏,全文如下:宣德九年七月,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 。今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 。以敕他每于末进运,自要一千个 。敕至,而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 。”一道短短的密诏,竟连用了三个“敕”字,疾呼“不要误了!”可见宣宗痴迷蟋蟀到了何等地步!
当朝皇帝开口要地方上交千头上好蟋蟀,于是,苏州一带便掀起了捕捉蟋蟀的“全民运动” 。据明袁宏道《畜促织》记载:一敕至府,健夫小儿,常“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至于溷厕之中,一闻其声,踊身疾趋如馋猫 。”试想,如此高压皇命之下,为进贡一头蟋蟀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肯定不止粮长一家 。这段生生死死的故事,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明宣宗为此开创了中国斗蟋史上的“血泪篇” 。
痴迷斗蟋蟀之戏并非明宣宗一个皇帝,从明人留下的《御花园赏玩图》来看,明宪宗也痴迷斗蟋蟀之戏的 。说来好笑,从历史上看,养蟋蟀之戏竟是从宫中开始流传,后来传到民间的 。蟋蟀,又名蛐蛐、促织、吟蛩、秋虫 。因它的美妙叫声,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奇妙的小昆虫,在《诗经》里就有许多对它的描写 。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玩养蟋蟀,“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 。庶民之家,亦皆效之 。”在饲养蟋蟀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蟋蟀好斗的天性,所以斗蟋蟀之俗也就慢慢产生了 。唐代天宝年间起,斗蟋蟀蔚然成风 。到宋代时,上到官宦豪门,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好之,以至成为民俗生活中的重要一景 。
《御花园赏玩图》之明宪宗斗蟋蟀画卷
斗蟋蟀,作为用蟋蟀相斗来取乐的一种娱乐活动,爱好无可非议 。但是,作为一国君主,个人爱好就并非是个人小事了,如果过了头,甚至影响到了国事,就会祸害国家百姓 。纵观明史,不难发现,自成祖之后,多为庸君,或沉溺于酒香色欲,或迷乱于法器术物,一心贪恋奇珍异宝,醉心稀禽罕兽 。据史料记载,明代宦官机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光叫“房”的就达几十个,如御酒房、弹子房、牲畜房、刻漏房、甜食房、更鼓房、汉经房、御药房、弓箭房、御茶房、猫儿房、鹰房、豹房、百鸟房等等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大内自畜虎豹诸异兽外,又有百鸟房,则海外珍禽,靡所不备,真足洞心骇目 。”明代宠物繁盛,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