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房产揭秘 异地任官国家提供住房( 二 )


退休离任必须搬出官舍
“屋宇并官所造”,其性质自然是“官舍”了 。若从所有制关系上考察,分布在长安居民区里的京官住宅中,还有不少与之同类的情况,就是皇帝为表示对大臣关怀,特赐一部分高级官员携眷入住,一般情况下又随居者的调任、贬谪或告老还乡而收回 。《大唐新语》卷三记,玄宗即位不久,老宰相李日知自请退休,一旦获准,“及还饰袋,将出居别业”,就是马上退还官舍,搬进其他房子 。
《唐语林》卷七记,永宁坊有一幢被风水先生称为“金盏地”的住宅,先后有王锷、韩令弘、史宪诚、李载义等许多大臣住过,可知这都是与职务相关的待遇 。当然以“赐第”形式化官为私的也有,不过因改朝换代或获罪受处等原因,亦难保永业 。如安禄山得志时,玄宗曾“敕于亲仁坊南街造宅堂”,送给他进京朝见时居住 。等他垮台了,房子也就没收了 。
小官员居住官舍的情况也有 。卢照邻《病梨树赋并序》称:“癸酉之岁(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又谓听坊内的老居民说,以前鄱阳公主在此住过,名医孙思邈也在此住过 。看来另有入住理由,或者只要交房租便可入住也有可能 。《长安志》卷八称,北街崇仁坊与尚书省选院(即吏部司)靠近,凡参加考选的官员而在“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坊)”,想来应有官舍供付费居住,于是“昼夜喧呼,灯火不绝”,恰是机关集体宿舍的景象 。
家具杂用不许擅自添置
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物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 。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63种,200余件,县丞、主簿等有60种,典史仅19种 。
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擅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 。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 。”据此可知,给你多少家具,你就使用多少,私自动用公款添买,就是违反制度 。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
《萍洲可谈》述,王安石从出判江宁府任上自请退休,夫人吴氏把官舍里一张躺习惯的藤床带回了家 。未几,“郡吏来索,左右莫敢言”,只好悄悄地向老爷汇报 。王安石知道吴夫人“好洁成癖”,自己则以邋遢与她“每不相合”,于是“跣足登床,偃卧良久 。吴(夫人)望见,即命送还” 。由此可知,官员搬出公房时不得带走任何公家用品,也是历代的规矩,即使贵为宰相,亦不得违反 。
因为缺少专项的建筑和维修基金,又无完备的物业管理(在京都由各部司务厅兼管,在州县由工房兼管),所以在多数时态下,机关住房的条件包括有关生活设备,都很差,通常总要隔许多年才能大修一回 。
大文豪苏轼和弟弟苏辙一家从蜗居到房奴的买房经历,最能反映当时官员们住房的窘状 。
苏东坡一辈子买了几套房子,但是没有一套是在首都开封买的 。后来他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新房,老苏很着急,借了一个朋友的房子,才算把喜事办了 。
而他弟弟苏辙,在眉山老家旧宅里住了18年,嘉元年进京 。等到他和苏轼考中进士,爸爸苏洵也做了十来年的官,在京城却没能置上房子,任由兄弟俩借住公署 。后来苏辙、苏轼的妻子和孩子也来到京城,加上丫环保姆,一家老小几十口,公署里住不下,苏洵才去租了一处宅院 。
嘉元五年,苏洵带苏辙移居河南杞县,也是租的房子;第二年,苏洵带苏辙回京闲居,还是租的房子;直到苏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没有给儿孙留下一处房产、一块土地 。
父亲过世后,苏辙守孝3年 。再到京城做官,已经31岁,该自立门户了 。然而他的运气似乎不大好,熙宁元年单位分房,他在家守孝,没赶上;熙宁三年皇帝赐宅,他去了河南淮阳抓教育,还是没赶上 。眼瞅着朋友李遵度在洛阳买地建别墅,王巩在扬州扩建住宅,苏辙心里难过,在诗中感慨道:“恨无二顷田,伴公老蓬莱 。”
苏辙下放南京时,王安石也在南京并早已置地买房 。苏辙见了,免不了再次感慨一番———此时苏辙已经56岁 。元符三年,苏辙回河南许昌定居后,狠狠心拿出攒了大半生的工资,卖掉一批藏书,花了几年时间,陆续买下“卞氏宅”“东邻园”“南园竹”,又改建、扩建,置了一处大院落,安顿下全家老小 。不过心愿满足了,他一生的积蓄也耗尽了 。于是又自责“我老不自量”,到了这把年纪还来做房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