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政治体制 由日本次长主导的傀儡统治
体制
伪“满洲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为溥仪 。1932年3月8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年号”为”大同“ 。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伪“满洲国”为伪“大满洲帝国” 。溥仪为“皇帝”,”年号“为”康德“ 。
伪“满洲国”的行政机构为伪“国务院”,其首长为“总理” 。伪“国务院”下辖“外交部”、“民政部”、“财政部”、“司法部”、“实业部”、“交通部”、“文教部”、“军政部” 。“财政部”后改名“经济部”,“军政部”后改名“军事部”,“实业部”后拆分为“兴农部”和“勤劳部”,又成立了“厚生部”等部门 。各“部”长官为“部长”,但是实权掌握在由日本人担任的各“部”次官手中 。由日本人担任的“国务院总务厅”长官为实际上的“总理” 。“总务长官”由驹井德三担任,继任者为星野直树和武部六藏 。各“部”的日本裔次官每周二举行聚会,商讨并决定“国家”政策和各种具体事务,被称为“火曜会” 。
伪“满洲国”的立法机关称“立法院”,首任“立法院长”为赵欣伯 。实际上的立法权掌握在关东军手中 。伪满洲国没有成文宪法,而是由各项专门法律来替代宪法 。咨询机关称“参议府”,其首长称“议长” 。首任“议长”由臧式毅担任 。伪满洲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 。首任“最高法官”是林棨 。“最高检察厅长”为李盘 。宫廷机构为“宫内厅”,伪长官为熙洽 。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坚持“不抵抗”政策,前东北军大部“奉命”不战而撤至山海关以南,来不及撤退的前东北军再次一分为二:一部分有民族气节者,同仇敌忾,奋起抗日,成了著名的东北义勇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民族败类则屈膝投降,认贼作父,充当日本侵略者的走狗和打手 。这些民族败类及其所率部队成为后来伪满军的骨干力量 。同时,他们还招降纳叛,搜罗了一些土匪武装和社会流氓,充实到伪满军的队伍里,由日军要员所组成的伪满军政部最高顾问所操纵,在关东军的直接控制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附庸和帮凶 。
国务院
伪“满洲国国务院”(日文:まんしゅうこくこくむいん),为伪满洲国的行政机关,也是伪“满洲国”政治的最高机关 。伪“国务院”在体制上是伪“国家元首”溥仪的直属组织,但实际上伪“国务院”却是日本关东军主导,不少日本人在伪“国务院”中担任各要职 。
政府机构
【伪满洲国政治体制 由日本次长主导的傀儡统治】“国家元首” :”皇帝“(帝制移行前为执政)
“皇帝直隶机关” :宫内府 - 尚书府 - 参议府 - 侍从武官处 - 军事咨议院 - 祭祀府
“院”:国务院 - 法院 - 立法院 - 监察院
“国军”:禁卫队 - 江防舰队 - 飞行队 -兴安军-间岛特设队
“警察”:海上警察队 - 保安局
其他“机关”:总务厅
外围团体 :协和会
1932年
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时,伪“国务院“以伪“国务总理”为首,以下各部组织长官则称为总长 。伪满洲国粉墨登场时的伪“国务院”首届内阁如下:
“国务总理”:郑孝胥(福建闽侯人)
“民政部”“总长”: 臧式毅(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毕业生) “次长” :葆康(满族)
“文教部”“总长” :郑孝胥(福建闽候人) “次长”: 许汝棻(满族)
“外交部”“总长”: 谢介石(台湾人) “次长” :大桥忠一 (日本人)
“军政部”“总长”: 马占山(汉族) “次长”:王静修(汉族)
“司法部”“总长”: 冯涵清(辽宁盖平人) “次长”: 古田正武(日本人)
“财政部”“总长”: 熙洽(满族) “次长” :孙其昌(奉天辽阳人)
“实业部”“总长”:张燕卿(张之洞之子) “次长” :高桥康顺(日本人)
“交通部”“总长”:丁鉴修(辽宁盖县人) “次长‘ :平井出贞三 (日本人)
然而“大同元年”的各部组织“长官”不过是虚设的临时组织,实权则被日本人牢牢掌握 。不久马占山等长官举起抗日的旗帜成为东北抗日力量 。1934年,伪“满洲国”改为伪“满洲帝国”,大部分官员由日本人和中国人担任 。
1934年(”康德“元年)
1934年溥仪”即位皇帝“,各役职名有稍做变更 。
”国务总理“ → ”国务总理大臣“
“总长” → “大臣”
1945年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灭亡 。伪满洲国(终战)时的“国务院内阁”如下:
推荐阅读
- 揭中国古人身份证 竟带防伪标识
- 淞沪会战秘闻 伪满洲国军队代替日军成为前锋
- 伪满洲国军考 从细节分辨伪满军服与日本军服
- “狸猫换太子”的伪造情节是从何而来的?
- 中国历史上十大阴险“伪君子” 弘历排第一
- 汪伪政府简介 沦陷区由日军掌控的傀儡政权
- 汪伪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 组建了华北伪政权
- 汪伪政府治安总长齐燮元 屠杀华北抗日民众
-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 清废帝被找来拉拢满清遗老
- 窦婴之死的根本原因 窦婴伪造遗诏有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