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为何将孙悟空封当“弼马温”?

大凡看过《西游记》中“大闹天宫”一段的读者 , 一定对“弼马温”这个天庭上的养马官印象深刻 。
【玉皇大帝为何将孙悟空封当“弼马温”?】在小说中 , 孙悟空在菩提老祖那里学了一身本领 , 打遍龙宫地府 , 四处惹是生非 , 最后惊动了天庭 。玉皇大帝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 , 以“弼马温”的官职为诱饵 , 将其招安 。孙悟空本以为自己进入了天庭“高干”编制 , 可以一展宏图 , 却没想到这“弼马温”只是专门管理天宫的马匹的闲职 , 于是 , 心生怨恨 , 打下南天门 , 回到花果山 , 第一次与天庭决裂 。
历史上并无“弼马温”一职 。从《西游记》中可以得知 , 弼马温是御马监的“正堂管事” , 专门负责给玉帝养马 。当时 , 在灵霄宝殿上 , 武曲星君向玉帝推荐孙悟空说:“天宫里各处都不少官 , 只有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 。”于是 , 玉帝就封孙悟空为“弼马温” 。《西游记》写于明代 , 这里的御马监 , 自然是借用的明朝的“御马监”来的 。御马监是明代宫廷里“十二监”之一 , 其它的还有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等等 。那么 , 玉帝为何让孙悟空出任这个职务?猴子又和和养马有什么关系呢?
民间传说 , 猴子养在马厩中 , 可以避免马匹患瘟疫 。“弼马温”的谐音就是“避马瘟”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讲马厩里养猴 , 能消百病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过这个事 。明朝文人谢肇淛在笔记《五杂俎》中说得更加明白:“置狙于马厩 , 令马不疫 。《西游记》谓天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 , 盖戏词也 。”笔记中的“狙”即指猴子 。钱钟书解释这一段话说“盖《西游记》第四回美猴王‘官封弼马温’ , 即本俗说猴能‘辟马瘟’ , 生发出一段奇谈也 。”当时一心上天做神仙的孙悟空知道自己被如此戏耍 , 不禁勃然大怒、立马反下天庭也是可以理解的 。
在中国古代 , 猴子的别名叫做“马留” , 这个称呼至今保留在两广一带的方言中 。《西游记》的作者显然也知道这一点 , 在《西游记》中 , 美猴王手下的“花果山四健将”中就有猴子名叫“马流二元帅” 。从读音上来说 , “马留”一词是“猱”字的上古读音变体 , 而“猱”正是“猴”的另一种名称 。从词义上来说 , 古人选择“马留”二字表示“猱”的读音 , 正与猴子预防马病的功能有关 。在目前通行的百回本《西游记》面世后不久 , 李时珍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 李时珍在书中解释猴子的各种异名时 , 曾经提到 , 有胡人将猴子称为“马留” , 就是因为“养马者厩中畜之 , 能辟马病”的缘故 。
其实 , “猴辟马瘟”的传统源远流长 。早在东汉时期 , 我国的河南、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地的出土文物中就已经出现过很多猴马共存的画面 , 在不少图像中 , 猴子就直接蹲在马厩外拴马的木桩上 。也就是说 , 用猴子当“弼马温”的做法 , 早在《西游记》成书时的千年之前就已经在中国各地非常流行了 。
在汉文字和图像记载中 , 猴子服务马匹的机会远远高于其他动物 。这一方面是由于马匹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远超其他家畜 , 另一方面也是由汉语的特性决定的 。在日常生活和对话中 , 中国人总是喜欢讨个好口彩 , 这种“口彩”通常是利用汉语的谐音实现的 。在汉语中 , “猴子”的“猴”字和 “侯”字同音 , 人们常常利用猴子骑马的造型表达“马上封侯”的意思 。从两汉时期开始 , “马上封侯”的形象就非常流行 , 人们将这些图像制作成摆件 , 雕铸为饰品 , 甚至刻镂于墓室的墙壁上 , 抒发着自己对建功立业的炽热渴望 。
据晋代史书《邺中记》记载 , 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虎的宫廷中 , 曾有“衣伎儿作猕猴之形走马上 。或在胁 , 或在马头 , 或在马尾 , 马走如故”的“猴子骑马”表演 , 当时后赵实际控制的区域主要在北方 , 并不盛产猴子 , 因此想出了用人模仿猴子的方法 , 在其它地区 , 则会使用真正的猴子进行表演 。直到如今 , “猴子骑马”仍然是马戏团的保留项目之一 。由此可见 , 猴子与马的关系不仅源远流长 , 而且十分紧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