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

在去往鄂伦春的飞机上,忽地想起一部电影:《最后的猎人》 。
心中掠过猎人的身影:他骑着马儿行走在草木丰盛的山峦,他划着小船儿飘荡在湍急的河流,他驾着雪橇飞奔在白雪皑皑的峡谷……
一想起森林猎人的故事,心情就开始澎湃起来,因为,在那遥远的鄂伦春,有着同样的大森林,也有着同样勇猛的猎人 。我便开始想象:阳光穿透大森林,穿兽皮衣、戴狍角帽、背土枪的鄂伦春猎人纵马飞奔,十只猎犬紧随其后也都勇猛万分,只听见一声声枪响过罢,“傻狍子”们东倒西歪地倒了一地……
这真的是棒极了!正当我和同伴畅想着鄂伦春的打猎画面之时,邻座的美女咯咯地笑了,她说她就是鄂伦春人,她说她从来没见过穿兽皮衣、戴狍角帽、背土枪的鄂伦春猎人,她说,90年代她们那嘎达就禁猎了,狍子倒是很多,但都在林子里,傻还是不傻,她也没有亲自验证过!
我有点惆怅,却并不失望 。鄂伦春走出森林,从狩猎转向农耕,这短短的几十年,其间的巨变也在你我的意料之间 。
这个冬日的黄昏,踏着雪色和斜阳,我们找寻着鄂伦春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冬日的原野,雪将大地淹灭 。山间的白色小路,像一弯长长的画布,印上车辙,烙上脚印,再将静谧的远方弯曲成淡淡的寂寥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我喜欢被白色覆盖的一切,河流、山峦、房屋以及曾经的季节,当雪色覆盖红艳,一棵无名的山中小草,从葱郁到衰黄,也是一首诗意的风花雪月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入冬的鄂伦春,日光短暂,还未到下午四点,天色便已阴沉黑暗 。当最后一缕夕光照耀着嘎仙洞,黑暗的洞穴明亮如昼 。千年之前,正是迎着兴安岭明媚的阳光,鲜卑人从这里开始跋涉,从森林走向平原,从北国走向中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而与鲜卑人血缘相近的鄂伦春人,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那轮明月照耀下的森林雪原,便是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土地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如今的鄂伦春人,也早已走出了森林,在山外建起了房舍 。日出时分,那飘散于村舍上空的炊烟,像思绪一般喷涌升腾 。一辆火车,正在雪国里穿行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普通的村庄,找不出任何有关于历史的痕迹,唯有那几匹游荡的马儿,似乎刚从野性的丛林中凯旋而归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一切都刚刚开始,所有的故事都有待找寻 。我们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让我们的眉眼挂满霜痕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一团飘渺的雾气,一树晶莹的雾凇,一朵彩色的阳光,是极致寒冷下盛开的梦境,我们穿梭于此,忘却了大地的寒意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我们也玩起了泼水成冰的游戏,拿起装满热水的保温杯,一边泼一边往后仰,空中腾起的冰雾,就是我们欣喜若狂的证明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了我们初见雪原的狂热,他们静静地执守,执守在早已看惯了的风雪里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就像孙师傅,他在阿里河镇的铁路道班工作,除了封路、放行之外,他还需要巡修铁轨及道班站设施 。他一直坚守在火车轰鸣、人来人往的铁道路口,无论晴雨风雪,回首间,便是三十年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就像奚大哥,他每天都会牧着羊群,沿着诺敏河,在原野与森林之间游弋 。陪伴他的,还有他的“小二黑”,那只冻的全身发抖却依然紧随其后的“牧羊犬”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就像旅游局的章主任,他是一个认真而又不失风趣的人,他带着我们起早贪黑,找寻着鄂伦春所有的美景 。他说他是戴小红帽的圣诞老人,自称能满足我们所有的愿望,比如:“要去对面岛上看雾凇?好咧,这都不叫事!”说罢,他深夜便去河边踩点,还没等找到地方,一不小心,他和车一起掉进了沟里!但他依然乐呵呵地、百折不挠地来回奔忙着 。想起章主任的故事,我就不由地想发出一声感慨:“海燕呐,你可长点心吧!”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就像希日特奇村的那位老大爷,他拿着鞭子迎向我们走来:“我在赶老鹞子呢,老逮我们家小鹅!”说罢,便舞起鞭子,展示着他的身手,然后,他笑得格外灿烂 。
探访鄂伦春即将消失的狩猎文化就像延楚花大姐,她是少有的还坚持做狍皮衣的鄂伦春 。她说,鄂伦春的气味,其实就是这狍皮的味道,以前男人外出打猎,女人留守在家,就忙着“熟皮子”,给家人缝补狍皮衣服,做狍角帽、狍皮靴子 。她说,她也给她的外孙女做了狍皮衣,她还教她学鄂伦春语,她温柔地诉说着她的故事,又一边低头,一针一针地缝制着鄂伦春的气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