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史上十八路诸侯并起 为何最后只剩三国?

【东汉史上十八路诸侯并起 为何最后只剩三国?】东汉末年 , 群雄并起 ,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 最后为何只剩三国?而这三国为何一时无法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三个国家都很重视人才 , 每一国都重用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 所以才成鼎足之势 。在起初讨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 , 真正的领军人物是袁氏二兄弟:袁绍与袁术 。后来的三国之主都算不得什么“巨头” 。曹操还算是比较有实力的一路 , 孙权的父亲孙坚只不过是居中的一路 , 而刘备当时仅是个带着一小路人马、依附在公孙瓒那路的县令 。
看看当时袁术与曹操对待具有万夫不挡之勇的关羽、张飞的态度 , 便知这两路诸侯的未来 。袁术仅因为关羽、张飞是小小“马弓手” , 就恨不得将其哄出——对人才论资排辈 , 这是最没见识的糟蹋人才 。而唯才是举的曹操则与袁术的做法恰恰相反 。他不仅好言安慰关羽 , 而且还为“马弓手”亲自温酒把盏 , 这种低姿态不是作秀 , 是发自内心地喜爱人才!曹操虽是奸雄 , 但在吸引人才上 , 的确具备他特有的人格魅力 。除曹操、孙坚之外的十六路诸侯 , 在人才战略上与袁氏二兄弟大同小异 , 大多或有眼无珠、或前恭后倨 , 所以一一土崩瓦解也合乎天理 。
英文中有句谚语 , 叫“宝贝放错地方就是垃圾” 。对这句谚语 , 想必两千年前的诸葛亮、陆逊、郭嘉等士感触颇深 。这三位是三国的扛鼎人才 , 都分别被三国之主刘备、孙权、曹操本着“唯才是举”的原则纳入 。如果他们投入的是其他十几路诸侯的怀抱 , 还会有后来的大展宏图吗?三国之主对待人才相当低姿态 , 这是有示范作用的人才战略之举 , 刘备、孙权、曹操善待人才当然是为了夺取天下 , 但他们绝对做到了毫不虚伪的求贤若渴 。
人才战略对十八路诸侯中的每一路发展都举足轻重 , 然而奇怪的是:越是赫赫有名的诸侯 , 越不屑礼贤下士 , 似乎那里的人才早已饱和了似的 。为何越赫赫有名的诸侯就越不招纳人才呢?以袁绍袁术这十八路诸侯的两个领军人物为例 , 门下固有的猛士与谋士林立 , 袁绍帐下的田丰、沮绶、许攸都不是草包 , 但各怀鬼胎、分成各种裙带关系 , 还招贤纳士做啥?至于大局的发展 , 与那些打小算盘者又何干!
“宝贝放错地方就是垃圾” , 更进一层的问题是 , 认定宝贝是垃圾的地方有没有发现自己的过错?那种地方会有真宝贝发光吗?它容得下放光的宝贝吗?一个容不下人才的地方 , 谁会对它的未来抱有信心?从古代的三国到今天的全球化 , 跨越千年的实例反复证明:谁能惟才是举 , 谁就能在这个世界上脱颖而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