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背后的悬疑 花木兰当年花的是什么钱

《木兰辞》中有一句:“(花木兰)东市买骏马 , 西市买鞍鞯 , 南市买辔头 , 北市买长鞭 。”这四句首先可以看出在花木兰的年代 , “马具”是极为丰富全面的 , 这四种商品无一例外都是“马具” , 显然在当时使用马匹较多;其次当时的集市也有很多 , 辞中出现的动词是“买”而不是“换” 。想必商品经济在当时有一定的发展 , 肯定是有商品交易的 。既然有商品交易 , 那么当时花木兰的手中就一定拿着货币 , 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古钱币了 。
那么问题来了 , 花木兰购买这些商品时所使用的货币是哪一种呢?关于这一点就要提到花木兰所处的年代了 。
当今对于花木兰的断代并无定论 , 但大致分为两种:
观点1. 隋朝:
清朝人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中第56、57、60回对花木兰有所描写 。既然是《隋唐演义》那么花木兰即是隋末唐初时期人 。文中大致内容为隋恭帝时 , 突厥来犯 ,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 征战沙场屡建奇功……
如果是花木兰是隋朝人 , 那么花木兰在当时所使用的货币应该是五铢钱 , 即隋五铢 。
隋五铢与普通的汉五铢在钱体面貌上有显著的差别 , 除钱文篆书外 , 早期隋五铢钱文笔画更为精整 , 外郭较宽 , 而钱面无内郭 , 而钱背则有内外两郭 。钱文“五”字 , 第一笔与最后一笔的起笔位置有一竖相连 。
隋朝早期 , 隋文帝实行紧缩的货币制度 。颁布五铢钱令 , 命令各关查禁劣钱 。一时间约束了五铢钱的铸造 , 也使早期五铢钱铸造十分标准而被称为“置样五铢” 。
置样五铢为当时标准的五铢钱 , 当时法律规定了一千文五铢钱重四斤二两重 , 并且规定从外关带进铜钱的人必须要经过检查 , 合乎标准才可入关 , 不合标准没收改铸 。(因为当时不合标准即没收减重 , 隋文帝在朝15年 , 或许南北朝时期很多珍奇货币就是当时被没收改铸了 , 或为一说) 。隋文帝不但创立了隋朝 , 而且成功的依靠“货币政策”稳定了南北朝时遗留下来的混乱局面 。而自隋炀帝起 , 隋朝即每况愈下 。军费开支逐渐增多 , 对外经济政策也增大了政府开支、连年灾害加之大兴土木如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等在当时来看使国家迅速陷入了财政危机中 。人民私铸钱币的增多也使国家再次陷入危机 。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大业七年末(公元611年) , 米价需一斗几百钱 。隋恭帝义宁元年末(公元618年) , 陪都洛阳的米价竟达一斛万钱 。可见当时物价极高 , 人民负担十分沉重 。
如此高的物价下 , 花木兰还能到处买东西 , 恐怕不太可能 。几年前一部港台电视连续剧《花木兰》中 , 演绎时间发生在隋朝早期 , 显然也是不对的 。那花木兰到底是什么时期的人呢?
观点2. 北魏
《木兰辞》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 , 本是一首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 。北朝要早于隋朝 , 可见说木兰是隋朝人的观点差强人意 。
《木兰辞》中有一句描写木兰告别父母家人一个人奔赴征程的字句:“旦辞爷娘去 , 暮宿黄河边 , 不闻爷娘唤女声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 , 暮至黑山头 , 不闻爷娘唤女声 ,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辞中提到“黄河”、“燕山”等地 , 木兰首先应该是北方人 , 而且黄河与燕山山脉属于当时的北魏 , 这是其一;
其二辞中提到:“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 ,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 木兰不用尚书郎” 。这里讲 , 木兰这边的天子是被称作“可汗”的 。而“可汗”却是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显然木兰所属朝代应为少数民族政权;
其三:“木兰不用尚书郎 。”这里提到木兰凯旋后 , 不愿接受可汗封职“尚书郎” 。“尚书郎”本为一官职 , 始于东汉 。选拔出“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 , 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 , 大概相当于如今的部长级别 。而隋朝创立了影响后世千年的科举制度 , 而不再选举孝廉了 。隋朝为汉族创立的政权 , 天子不称作“可汗”再次证明了木兰不是出自隋朝或是北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