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刘长是因何而死的?
【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刘长是因何而死的?】刘长(前198-前174) 西汉初诸侯王 。即淮南厉王,力能扛鼎 。沛(今江苏沛县)人 。刘邦少子 。于前196年被封淮南王 。文帝时,骄纵跋扈,常与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汉法,自作法令 。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 。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途中不食而死 。
淮南王降生他的母亲绝望自杀 。西汉高祖八年壬寅岁(公元前199年),高皇帝劉邦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张敖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此即是趙姬也 。她受到皇上宠幸,怀下身孕 。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 。西汉高祖九年癸卯岁(公元前198年)十二月,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 。一月刘邦亲自审结,贯高等人被夷三族,降赵王张敖为宣平侯 。趙姬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 。”狱吏如实禀报,皇上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没有理会趙姬的申诉 。趙姬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 。赵姬又羞愧又绝望,生下刘长后竟然自杀而死 。刘邦这才将儿子刘长收认,托吕后代为抚养 。
淮南王刘长骄横跋扈藐视朝廷 。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岁(公元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谋反,杀死荆王刘贾,赶走楚王刘交,刘邦带病率军亲征,诛之,受箭伤而返,封三岁的刘长为淮南王,淮南国共领有九江、衡山、庐江和豫章郡,都城在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寿县 。次年四月甲辰廿五日 (公历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驾崩,五月十七日,葬于长陵 。二十日,太子刘盈即皇帝位,是为惠帝 。开始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吕后掌权时期,而刘长为吕后抚养长大,故没有遭吕氏毒害,顺利长大,但也不好,学就与吕氏一样的性格 。
汉高后八年辛酉岁(前180年),吕后崩,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与刘章响应于内,群起而诛杀诸吕,保障汉刘天下的顺利安全过渡 。诛灭了吕氏势力,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控制了朝政,大臣们觉得刘弘根本就不是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不宜保留;开始筹划皇位的继承人,由谁来继承皇位,代替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呢?齐王刘襄虽说是高皇帝的嫡长孙,但外舅是恶人不能立;淮南王刘长年幼,母亲娘家人又很坏,不能立 。权衡一番,最后认为“代王在现存高皇帝儿子中年龄最大,为人仁孝宽厚,娘家的人谨慎善良加上立长子本来就名正言顺,是最合适的人选” 。
刘恒成为汉文帝之后,刘长自持是皇帝的弟弟,骄横跋扈,藐视朝廷,文帝念及手足亲情,并没有怪罪他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 。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 。刘恒的容忍只能助长刘长的无法无天 。中央政府安排在淮南国的官员,全部被他赶走,安排自己的人;大汉帝国的法律也被他废除,自己制定;衣食住行的规格,全部和皇帝一样 。
刘长叛乱王位废除发配途中饿死 。淮南王刘长出身低贱,不受高祖宠爱,他因此心生怨恨 。文帝时,高祖的儿子大都已不在人世,只剩下文帝和刘长 。刘长自恃与文帝最亲,经常骄纵犯法 。刘长生得五大三粗,力能扛鼎 。因怨恨大臣辟阳侯当年没有为自己的生母赵姬辨白,刘长某日竟用袖中藏着的一把铁锥将辟阳侯刺死 。汉文帝念及兄弟之情,不忍将他处死,只是多次下诏切责 。刘长对文帝的教诲置之不理,不思悔过,反而变本加厉,在公元前174年派他的儿子刘但等人阴谋勾结匈奴与闽越,公开发动叛乱,与朝廷对抗 。事情败露后,刘长被召到长安受审 。刘长犯叛国大罪,论法当斩,但文帝再次顾念手足之情,只将刘长的王位废除,发配到蜀地 。刘长被削爵时,淮南王国也被取消,收归中央 。
从法律角度来讲,汉文帝的判决也太宽大;从人情角度讲,文帝对刘长可算仁至义尽 。汉文帝以仁孝名闻天下,至少别人都是这么说的,他自己也是这么标榜的 。可是刘长现在废了,万一再出点什么事,他就不可避免摊上一个手足相残的不怎么好看的帽子 。沿途各县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这种困境 。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开始谢绝饮食 。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发现刘长身体虚绝身亡,享年二十五岁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