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皇帝之母不包庇娘家人 在位时没有外戚跋扈
古代官场吏治如何,从权力阶层怎样管束“身边人”就可约略看出来 。
管束不严酿成祸患
《资治通鉴》卷八十记载,公元273年的一天,负责东吴首都街面治安秩序的司市中郎将陈声在巡视时,抓获一个抢夺百姓财物的人,该人穿着讲究、态度傲慢,不像个落魄潦倒之人,一问,原来是皇宫中人,而且,是皇帝喜爱的妃子的手下 。
陈声想,光天化日在天子脚下公然抢劫,还撞到我这治安官员的手上,于是,叫人把这个王妃的手下给处决了 。他替京城和皇帝做了件好事,打击了黑势力 。没想到,“姬诉于吴主,吴主怒”,王妃在吴主孙皓面前哭哭啼啼告了状,孙皓对陈声很来火 。
此后,孙皓找了个由头,用热锯子把陈声的头给锯断了,使其身首分离,很惨 。可见,在古代官场,得罪了某些无理智高官的身边人,下场很不乐观 。最后,吴国毁在了昏庸暴虐的孙皓手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记载,梁武帝萧衍的侄儿临贺王萧正德“昵近小人”,纵容手下在吴郡“杀戮无辜,劫盗财物”,在江乘“夺人妻妾,略人子女”,身为皇亲贵族,还一度投奔外敌,长期干着强盗行径,品德很差 。
对皇亲贵族一直很包容、优待的梁武帝实在看不下去了,说:“难道你狼心不改,尽想干坏事、败坏国家大计才开心吗?”就把萧正德罢官削爵,发配远方 。但梁武帝毕竟不是个成功的皇帝,萧正德还没抵达发配地,又赦免了他,还先后让他担任丹阳尹、南兖州刺史这样的实权官员 。
作为自家侄儿,萧正德的每一次狂悖行为,都得到梁武帝的宽宥 。然而,侄儿根本就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在任苛刻,人不堪命”,漠视手下为非作歹,最后豢养培训了一帮死士勾结侯景,于公元548年反叛梁朝 。
梁武帝如此姑息自己的“身边人”,换来的却是亡国的恶果 。而萧正德之子萧见理在模仿其老爸抢劫商贾时,也被流矢射死 。这或许可称作是因果报应 。后来,萧正德也被“朋友”侯景杀害 。
管束身边人也有表率
古代官场也有一些善于管束身边人的好例子 。
明朝洪熙皇帝的张皇后,不仅凭借能力帮自己老公保住了太子的位置,为自己儿子掌舵巩固了皇位,并且还为自己9岁孙子的登基,排除障碍、倾力擘划,时时督促孙子皇帝勤奋学习管理国家的能力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太后对于“身边人”—娘家兄弟,管束得相当严格,一切都是按规矩办事,史书称“太后遇外家严”,从不轻易给娘家人升官赏赐,不许他们搞特权,也不许他们接触国家政务大事,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
无独有偶,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不仅严格管教10岁的万历皇帝读书,培养其治理国事的能力,而且,对自己娘家人的犯法行为,也是毫不包庇,命太监直接到娘家武清伯府宣布罪状,依法办事 。
上述两个皇太后在位期间,没有出现历史上时有的外戚跋扈现象,并且都起到督促皇帝勤政的效果,在明史上有很高声誉 。
《四友斋丛说》载,明朝正统初年,内阁三相为杨荣、杨溥、杨士奇,号为“三杨宰相” 。宣德年间,杨荣在朝为官,福建老家的一个亲戚犯罪,向其求救,位高权重的杨大学士不徇私情、不插手办案,任由当地官员处分 。并且,事后,他还根据实情,推荐提拔了当地官员,受到时人称颂 。
正统初年,宰相杨溥的儿子上京城看爸爸,“沿途官司供奉甚至”,争相讨好小杨,独独江陵知县范理没有这么做,杨溥知道后,立即提拔他由江陵县长为德安市长(德安太守) 。杨荣、杨溥被称为“贤宰相”,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
杨士奇失察悔终生
和杨荣、杨溥相比,杨士奇的做法可就有失偏颇了 。杨士奇的儿子,“居家横暴,乡民甚苦之”,但是,对于这样的官二代,逢迎声鹊起,所以,在外为官的官爸爸一直以为自己的宝贝很好 。一个同乡京官叫王抑庵,回家休假时耳闻目睹了杨公子的行为,就觉得不能隐瞒好朋友杨士奇,再说,提醒他教育儿子,也是为他家好,就一五一十地把杨公子在家干的坏事都说了出来 。
杨士奇很震惊,就找了个机会回老家“考察”儿子 。这一考察,令他很满意 。杨公子穿了廉价的鞋子和粗布衣裳,离开家门数百里外来迎接老父亲,杨宰相很感动,对自己儿子更加信任了,反而认为老王是眼红自己的官运,别有用心,“大不平之”,并且,让朋友老王在原地踏步了十多年,就是没让他进入权力核心层 。
推荐阅读
- 清朝皇帝过年旧俗 与群臣分食不加任何佐料白片肉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葡萄牙也是倭寇?明朝和葡萄牙有什么恩怨史?
-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道光皇帝一脚踢死长子后 故宫石狮竟现异样
- 日本明治天皇的生平简介 怎样评价明治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