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 , 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 社会动荡不安 , 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 , 竞相招贤纳士 , 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
其二 , 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 , 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 , 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
其三 , 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 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 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
其四 , 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 , 学在四夷” , 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 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 , 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 , 致使“私学勃兴” 。
其五 , 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 , 纷纷著书立说 , 议论时事 , 阐述哲理 , 各成一家之言 , 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 , 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 , 而是“用我则留 , 不用我则去” 。
此外 , 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 , 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
春秋战国时期 ,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 , 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 , 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 , 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 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 , 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 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 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
在中国历史上 , 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 , 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 , 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  这个时期 , 社会结构急遽变化 , 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 兼并战争接连不断 , 文化思想空前活跃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 , 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
这个时期 , 一个重要的现象 , 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 , 学校都是官府的 。《周礼》明确规定 , “古者学在官府” 。那时的史官 , 既是官府的官吏 , 又是学校的老师 。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 , 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 , 《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 。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 。即夏商周王代 , 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 , 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 , 各种各样的学问 , 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 。比如 , 要学习法律 , 《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 。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 。但是 , 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 , 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 。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 。周平王东迁 , 天子的地位衰微 , 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 。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 , 有的则流落民间 。“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 , 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 , 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 , 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 , 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 , 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 , 就可以了 。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 , 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 。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 。“士”的成分很复杂 。他们分属各个阶级 。“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 。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 , 而私人办学的发达 , 提供了这一条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