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主体意识的增强,人类逐渐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



随着人类主体意识的增强,人类逐渐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


文章图片



随着人类主体意识的增强,人类逐渐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


文章图片



随着人类主体意识的增强,人类逐渐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


文章图片


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 更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 在历史发展中 , 我们看到了人始终闪耀着主体意识的光辉 , 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外界的束缚 , 创造出丰富的文明成果 。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物质资源十分匮乏的原始社会 , 人们过着与野兽差不多的生活 , 没有男女之别 , 也无所谓夫妻、兄弟、亲戚、朋友关系 。
在混沌的世界里 , 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 , 原始人的主体意识并没有被发掘出来 。 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自然界区分开来 , 认为自己与自然界是浑然而成的整体 。 随着父系制的到来 , 对偶家庭被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取代 , 这时也产生了夫妻、兄弟、亲戚等人伦关系 。

在父系氏族社会 , 社会生产力比之前有了快速的发展 ,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在此时产生 。 但是 , 在大自然面前 , 人的力量依然是微弱的 , 于是 , 人不可避免的把自然界的天或者现象当作神灵来崇拜 。 这样 , 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 以神灵或天而存在的自然界同人类疏离了 。
刘家和认为 , 这种疏离并不是人类平等的离开自然 , 而是自然界以天或神的身份高高的升到人类之上 。 虽然带有不自觉的特点 , 但人的主体意识终于产生了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 历史进入了阶级社会时期 。 殷商时期 , 人的主体意识堙没在神本文化之中 。 从现有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 , 商人对上天的称呼只有上帝或帝 。 上帝主导着商人的意识 。

商王以占卜的方式取得上帝的指示 , 从而决定大小事件 , 表明自己的行动符合上帝的意志 。 另外 , 他们以祭祀的方式来祈求上帝的保佑 。 在这种情况下 , 人的主体意识完全从属于鬼神观念 。 在商人的意识中 , 人不是价值的主体 , 而神鬼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 在对鬼神的崇拜中 , 人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
周王朝建立后 , 将殷商之际的文化进行革新 。 王国维所说的旧文化是指以鬼神观念为主体的神本文化 , 新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 。 在殷周的变革中 , 周以小邦取代大邦 , 以属国诸侯取代上承天命的商王朝 , 靠的不是天命 , 而是人心所向 , 是文、武、周公的不懈努力 。

当然 , 也是因为商纣王失去民心 , 唯不敬厥德 , 乃早坠厥命 。 在这场变革中 , 人自身的作用被充分肯定 , 人的主体能动性被发现了 。 周人一再强调要以殷为鉴 。 所鉴的主要内容是不要一味的依赖天命和鬼神观念 , 而要检点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民意 , 注重道德修养 , 肆惟王其疾敬德 。
此时的天已经不是完全的神灵之天 , 而有了德之天的内涵 。 周的统治者明白决定人事成败的关键 , 已经不是以神为主的天 , 而是以德为主之天 。 这就要求统治者必须敬天保民 。
这样 , 神灵的绝对权威遭到了削弱 , 而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 。 至此 , 神与人的价值主体换位完成 , 即将殷商以鬼神为价值主体 , 转换为西周以人为价值主体 , 完成了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人从自然界中剥离出来 。

周王朝在文化方面的重大举措是制礼作乐 。 礼 , 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时期 , 先民祈求神灵庇佑的巫术礼仪以及宗教活动 。 周礼是对殷礼的继承和发展 。 与殷礼相比 , 周礼中的宗教礼仪相对减少 , 而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礼仪却大量增加 。
所以 , 西周时期的人生活在各种礼仪编织的社会关系网中 。 相对比而言 , 乐是通过对人情感的熏陶 , 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 。 礼乐文明中的人 , 已经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原始人状态 , 而是自觉的追求文明的人 。
可以说 , 经过礼乐制度塑造的人 , 完成了人与动物界的剥离 , 至此 , 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类意识的觉醒 。 人已经是万物之灵 , 开始摆脱神鬼的束缚 , 更加关注人类自身问题及对于社会群体的价值 , 具有了明确类意识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 都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 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 , 使得劳动力得到相应的解放 , 于是 , 家庭耕作方式应运而生 。 由于井田制的破坏 , 建立在这种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分封制 , 随之发生动摇 。 失去了土地 , 周天子的权威开始跌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