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弘死后唐高宗李治做了什么荒诞不经的事( 二 )


武则天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 。一步步提升自己,进而问鼎皇权,是武则天实现女皇梦的必由之路 。上元元年(674)八月,在武则天的鼓动下,唐高宗下诏“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内外称为“二圣”,武则天已经与唐高宗平起平坐 。这么多年夫妻下来,唐高宗对武则天是了解的,为了权位,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包括害死自己的亲生骨肉 。作为当朝皇帝,唐高宗都无法遏制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强悍势头;自己百年之后,谁又能控制得了这位身居高位的女强人?知子莫如父,李弘万万不是武则天的对手 。为了保护李弘,唐高宗甚至萌生了“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的念头,也就是想把权力交给武则天 。但是,迫于群臣关于“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 。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的劝谏,唐高宗才把皇帝继续当下去 。
这件事过后不久,也就是上元二年(675)四月,李弘在随唐高宗、武则天游幸洛州合璧宫时,突然暴死于宫中绮云殿,年仅二十四岁 。李弘之死,在唐朝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是一桩疑案 。李弘究竟怎么死的,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其中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李弘患有严重的“痨瘵”,即肺结核,在当时是不治之症 。李弘处理国事积劳成疾,病情加重,属于自然死亡 。其二,李弘虽然有“仁孝”的一面,同时也有“英果”的一面,不顾武则天之感受而上奏让两位同父异母的姐姐出嫁就是一个例子 。当太子的时候如此,李弘将来一旦即位,武则天将很难驾驭这个柔中带刚且不太听话的儿子 。李弘的存在,成为武则天实现女皇梦的绊脚石 。为了能继续把持朝政,武则天伺机将其害死,李弘属于非正常死亡 。
其实,关于李弘的死因,早在唐肃宗时代就开始有了死于非命的说法,《旧唐书·承天皇帝传》就称“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李弘)” 。宋代欧阳修编撰《新唐书》时,在《本纪·第三》中这样写道:“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天后杀皇太子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也用了春秋笔法,“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综合各种史料记载,以及对当时政局的分析,笔者认为李弘确系死于非命 。其一,李弘虽然身体有病,而且是不治之症,但他能没事一样的陪同唐高宗“幸合璧宫”,说明当时他的身体并无大碍,决不至于暴薨 。其二,唐高宗想把权力交给武则天的念头被否定后,只能“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也就是将来要把皇位传给太子李弘 。武则天因此生恨,对挡了自己掌权道路的李弘更是怀恨在心,尽管李弘因患“痨瘵”命不长久,但为了早日操控权力,武则天还是动了杀机 。
李弘是个好太子,监国期间的一系列仁举,使他赢得了芸芸众生的拥戴 。难怪李弘遇害后,普天之下会“莫不痛之” 。痛,既是对李弘二十四岁突然死亡的悲痛和惋惜,更是对武则天为了权位不择手段的痛恨和谴责 。其实,儿子死了,武则天心里也不是个滋味,毕竟李弘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而且是死于自己之手 。李弘死后,“天后心缠积悼,痛结深慈”(《孝敬皇帝睿德记》) 。这其中,既有武则天当众表演的成分,也有对儿子之死无限内疚的因素 。李弘之死,作为父亲的唐高宗心里最明白,但没有证据,又苦于惧内,索性泪往心里流 。自己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死于非命,唐高宗悲痛欲绝,大病了一场 。不久,唐高宗下诏:“太子婴沈瘵,朕须其痊复,将逊于位 。弘性仁厚,既承命,因感结,疾日以加 。宜申往命,谥为孝敬皇帝 。”将李弘死因说成“因感结,疾日以加”,无不表现出了唐高宗的懦弱 。
然而,再懦弱的男人也有刚强的一面,唐高宗也不例外 。李弘生前没有当上皇帝,死后也要让他当上皇帝 。以父亲身份把李弘“谥为孝敬皇帝”,既是唐高宗对没有保护好儿子的愧疚,更是对武则天心狠手辣的不满 。此外,唐高宗还下令将李弘以“天子之礼”厚葬于偃师景山,并亲自为其制“睿德纪文”,书之于石,立在陵前,以示哀悼 。永淳三年(683),唐高宗病逝,临终前教诲太子李哲(即唐中宗李显)“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这种安排,不能不说是鉴于李弘之死而对李哲个人安危的忧虑 。唐中宗即位后,将李弘牌位祔太庙,号义宗,并追封太子妃裴氏为哀皇后 。景龙四年(710),姚崇与宋璟进言李弘不曾即位,不应该与先帝们同列太庙,于是唐睿宗将其移到东都祭拜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有司奏称“孝敬皇帝宜建庙东都,以谥名庙”,于是罢义宗号,从此只用孝敬称之 。(刘秉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