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马嵬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
发生在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的“马嵬驿兵变” , 在历史上算不上一个重大事件 , 过程也不复杂 。然而 , 其知名度之高、影响之大 , 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 。因为这个事件的内涵相当丰富 , 透过它 , 可以看到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特点 。
那么 , 这一事件何以发生?主谋 , 或者说策划者是谁呢?无可置疑 , 前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关于后者 , 学者们各执一词 , 争议颇多 。是太子李亨?龙武将军陈玄礼?还是宦官高力士?学者们各持己见 , 各有其辞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 , 必须对开元、天宝年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有所了解 。
唐开元年间 , 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 , 国运升平 , 百姓安乐 , 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景况 。随着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兵力的强盛 , 唐玄宗的骄奢淫逸之心日趋显露 , “以为天下无复可忧 , 遂深居禁中 , 以声色自娱”(《纲鉴易知录》卷四十九) 。尤其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 杨玉环入宫后更是沉湎酒色 , 倦于国事 。而杨玉环的得宠 , 使其家族也一步“升天”:“姊妹兄弟皆列土” , 特别是她的堂兄杨国忠 , 位居右相 , 兼任四十多个职务 。权盖朝野 , 势倾天下:“自公卿以下 , 皆颐指气使 , 无不詟惮”(《旧唐书》卷一百六) 。杨国忠掌握了如此大的权力 , 朝中文武百官无人能敌 。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有拥有重兵 , 实力渐大的边将安禄山 。
开元末年 , 由于边疆形势的变化 , 唐玄宗对胡将的重用 , 使得安禄山很快崛起 , 其地位在天宝年间扶摇直上 。到了天宝十年(公元751年) , 唐玄宗赋予安禄山的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边地任何一个将领 , 身兼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 , “恩宠特殊 , 总握兵柄 。”安禄山的崛起 , 对杨国忠无疑构成了极大地威胁 。“国忠知其跋扈 , 终不出其下 , 将图之 , 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旧唐书》卷一百六) , 二人之间颇多仇隙;而安禄山呢?他早已把朝廷的腐败、皇帝的昏庸看得清清楚楚 。因此 , 他一方面用花言巧语、奇珍异宝取悦唐玄宗和杨贵妃 , 博得他们的信任;一方面加紧积累钱粮军资 , 招兵买马 , 伺机以反 。和杨国忠矛盾的激化 , 更使他加快了反叛的步伐 。
谈到“马嵬驿兵变” , 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忽视、不能不提及的 。从表面上看 , 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和安禄山反叛没有关系 , 或者说不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 。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却与发生在“安史之乱”中的“马嵬驿兵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简谈“马嵬驿兵变”及其政治背景】为什么这样说呢?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 唐玄宗立第三子玙(天宝三年改名亨)为太子 。起初唐玄宗还对他多有扶持 , 到了天宝九年(公元745年) , 针对太子的韦坚、皇甫惟明、王忠嗣几次事件的发生 , 唐玄宗对李亨的疑忌逐渐加深 , 并予以防范 。李亨为此极为忧虑和不安 。而杨国忠呢?在李亨初为太子时拉拢不成的情况下 , 深恐日后太子监国与自己不利 。几欲动摇李亨的地位 , 使李亨十分痛恨 , 又无可奈何 。“安史之乱”发生后 , 唐玄宗想亲自领兵平叛 , 让太子监国 , 亦担心李亨在监国过程中提高了威望 。但出于对安禄山反叛的气愤 , 决定御驾亲征时还是准备让李亨监国 , “逆胡横发 , 朕当亲征 , 且使之监国 。事平之日 , 朕当高枕无为矣”(《资治通鉴》卷217) 。在这种情况下 , 杨国忠则利用上述唐玄宗的矛盾心理 , 鼓动杨氏姐妹、尤其是杨贵妃对唐玄宗施加影响:“太子素恶吾家 。若一旦得天下 , 吾与姊妹并命在旦夕矣” , “使说贵妃衔土请命于上 , 事遂寝 。”(《纲鉴易知录》卷五十)使得李亨终未监国 。这无疑更加深了李亨对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仇恨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