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乱伦的四大“扒灰门”事件( 四 )
朱温为帝期间,一直未立太子,大儿子朱友裕有次攻打徐州,朱温听信谗言,差点杀掉大儿子,后虽赦免了死罪,太子位自然不再是他的了 。他心中属意于小儿子朱友文,又常听朱友文的妻子王氏枕边之言,因此,最后越发想把太子位置给朱友文,而昔日屡屡为朱温攻城拔寨的朱友珪,认为既废了朱友裕太子位,那理所当然应是他的 。可此时的朱温又极度迷恋朱友珪的妻子张氏,见朱友珪碍手碍脚,于是想让朱友珪离远一点,派去莱州任刺史 。朱友珪之妻张氏探得此消息后,便悄悄地与朱友珪商量对策 。朱友珪认为自己的娇妻被父王霸占,早已怒火心中烧,如今了解到父王又想支走自己,于是贼胆包天,立即决定率先下手,早自为图 。乾化二年(912),朱友珪突然发动宫廷政变,杀死父亲朱温,然后秘不发丧 。又因平时朱友文之妻王氏美丽优于朱友珪的妻子张氏,更得朱温欢心 。在二人之争中,张氏醋意大发,早已结下矛盾,立意诛杀王氏方解心头之恨 。于是与丈夫又嫁祸于朱友文,一并杀之,消除隐患 。最后自立为帝 。
这段历史,史学家早有定评:“太祖始为荒淫,卒以及祸”、“梁......及其败也,因于一二女子之误,至于洞胸流肠,刲若羊豕,祸生父子之间,乃知女色之败人矣 。”毛泽东也曾经评价朱温说:“朱温处四战之地,嗜杀成性,荒淫无比......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一句话,后梁太祖朱温因宠爱儿媳而扒灰,导致宫廷政变而葬于黄泉之下 。
西夏王两度“扒灰”被削鼻而亡 。
李元昊(1003-1048),元昊为党项族人,本姓拓跋,唐朝曾赐姓李,宋朝又赐赵,西夏通称李姓 。李元昊有雄才大略,几年之内,让西夏与宋、辽形成鼎足之势 。公元1038年10月16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历史上称其为西夏,晚年沉湎于酒色、荒淫残暴、滥杀无辜 。称帝前娶妻野利氏,称帝后,野利氏被封为宪成皇后,虽然后宫佳丽逾千,不过,野利氏仍能集元昊宠爱于一身 。
李元昊与野利氏生育了3个儿子,三子早逝,长子宁明后出道修术,练得走火入魔后绝食而终 。于是,由次子宁令哥继太子位 。宁令哥不仅相貌酷似元昊,就连乖张残暴的性格,也酷似其父,元昊十分宠爱,恣其所为 。宁令哥做了太子后,更加飞扬跋扈 。
李元昊见太子宁令哥已长大成人,便为其选太子妃 。党项大族没藏皆山之女没藏氏,长得亭亭玉立,明目皓齿 。元昊见她婀娜多姿,索性自纳为妃,号为“新皇后” 。宁令哥本来高高兴兴准备当新郎,一连数日盘算着当新郎过蜜月,结果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打听,不觉瞪了眼 。不过,他深知父王残暴,事到如今,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忍气吞声 。
元昊极其喜欢这个本应是儿媳的新人,为避人耳目,便命人悄悄地在天都山(今宁夏固原西北)营造行宫,内有七殿,极为壮观,供他与没藏氏吃喝玩乐,逍遥其中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况且野利氏的叔父就是天都山的守将,叫野利遇乞,见状后极为不满:“我侄女出嫁20年,却只能住故居,况且本应为他自己之媳,却占为己有 。奈何如此荒淫?”原来,野利遇乞和野利旺荣兄弟俩乃元昊的心腹重臣和开国元勋,因而敢口出怨言 。而元昊本来就猜忌好杀,听了这话,担心野利兄弟谋反,于是除掉了野利兄弟及其亲眷 。
元昊杀野利兄弟后,行为更为放肆,无所顾忌,没藏氏更加受到宠幸,元昊将后宫佳丽全都忘到脑后,至于皇后野利氏,自然不在话下 。不久,元昊占儿媳为妃且号“新皇后”之事,也被野利氏发觉,随即,朝野均出现一些碎言碎语 。元昊到底是个聪明人,他翻翻历史,灵机一动,便学习当年唐玄宗李隆基曾用过的“妙招”,让没藏氏出家为尼,并赐号没藏大师,居住在首都兴庆府的戒坊寺中 。元昊眷恋没藏氏,经常到寺中与她幽会,甚至出猎也带她同行 。
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没藏氏为元昊生下一子,即后来的毅宗谅祚,没藏氏也因此被封为皇后,而把年长色衰的野利氏废掉,并打入冷宫,不准相见 。
自此,没藏氏因生子而贵,更加娇宠 。“宁令”在党项语中为“欢喜”之意 。野利氏所生的皇太子叫宁令哥,而没藏氏之子叫宁令谅祚,“祚”是指君主的位置,其用心不言而喻 。
接着元昊还封没藏氏之兄没藏讹庞为相国,主持军国大事及裁处,自己则与没藏氏在贺兰山深宫恣意淫乐 。
太子宁令哥因没藏氏本应为己妻,现为父王“新皇后”之事极为不满,又由于父亲已废母,因而屡出怨言 。没藏讹庞趁机教唆宁令哥作乱,企图借刀杀人,让元昊除去宁令哥,另立谅祚为太子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汉朝时期的西域国 最小的国家只有27户194口人
- 小说《西游记》中最美的女儿国国王 红颜似水
- 中国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是谁?
- 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 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