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失踪之谜 墨家刹那辉煌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

先秦诸子百家中 , 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 。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 , 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 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 , 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 , 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
只有墨家 , 在刹那辉煌之后 , 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 , 还是作为一种组织 , 都烟消云散 , 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 , 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 , 它在现实生活中已完全没有影响力 。——甚至即便是文本上的《墨子》 , 《汉书·艺文志》记载尚有七十一篇 , 但现在只留下五十三篇 , 而且这五十三篇亦是幸亏葛洪把墨子写进《神仙传》 , 使《墨子》得以托庇于《道藏》而留存于世 。
为什么墨家下场如此悲凉?是墨家思想不够高明么?应该不是 。墨家思想体系充满了伟大的人道主义色彩与科学精神 , 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 , 它依然是那么熠熠生辉 。可见 , 历史留下的未必尽是精华 , 淘汰的也未必尽是垃圾 。
历史的逻辑未必是合理的 , 但不合理的又未必是不能解释的 。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 , 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 。只是 , 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 , 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 , 还有自己的组织 。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 , 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 , 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
就外因看 , 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 , 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 , 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 , 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
除开外因 , 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 , 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 , “以绳墨自矫 , 而备世之急”;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 “以裘褐为衣 , 以跂蹻为服 , 日夜不休 , 以自苦为极” , 而不能像孔夫子那样“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 , 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
所以 , 《庄子·天下》批评墨家说:“其生也勤 , 其死也薄 , 其道大觳;使人忧 , 使人悲 , 其行难为也 。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 , 反天下之心 , 天下不堪 。墨子虽独能任 , 奈天下何!离于天下 , 其去王也远矣!”不过 , 即便如此 , 《庄子·天下》还是感叹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 。”
【墨家失踪之谜 墨家刹那辉煌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相比之下 , 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 。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 , 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 , 成为仙人 。所以 , 道教 , 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 , 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 房中术甚至还是一种仙家秘术 。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 , 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 , 因为在禁欲主义方面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佛教 , 自传入中华以后 , 一直香火不绝 , 至今依然是中国的第一大宗教 , 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 。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 , 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 , 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 。作为出世的宗教 , 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 , 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 , 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 。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 , 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 , 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俗世的学说 。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 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 , 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 。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 , 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

推荐阅读